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这段时间,也许部分市民会感到情绪低落、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改变情况。医生提醒,这可能是“悲秋综合征”的表现,要做好情绪防护,避免负面情绪累积。
据介绍,秋冬季节光照时长缩短,会直接影响人体内分泌,导致嗜睡、精神萎靡,而调控情绪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则可能诱发焦虑、低落等负面情绪。此外,天气转凉、树叶凋零等自然景象也可能触发人们内心的伤感或怀旧情绪,尤其对本身情绪敏感或压力较大的人群影响更为明显。
“悲秋综合征并非临床医学上的独立诊断,而是人们对季节情绪周期性低迷的通俗概括。其特点是在特定季节,多为秋冬季出现抑郁症状。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疲惫感,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倦怠,睡眠紊乱,多梦早醒或过度贪睡,食欲显著变化,尤其偏爱碳水及甜食,回避社交活动,不愿出门,拒绝邀请,情绪敏感,莫名的想哭,情绪低落。”县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唐光剑说。
很多人觉得秋冬心情不好是正常现象,忍一忍就过去,这种想法可能延误情绪调整的最佳时机。医生提醒,若轻度情绪波动未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发展为持续失眠、食欲异常、自我否定等严重症状,甚至诱发焦虑症、抑郁症,因此,要从日常细节入手主动调节情绪。
“晒太阳加上适当的运动,对我们的情绪低落有着明显的改善,平衡营养,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可以帮助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和精神状态,稳定的社交支持可显著降低季节性抑郁的发生率,不仅可以增进感情,更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快。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投身于自己的感兴趣的活动或爱好,抵消秋季带来的无意义感,还能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唐光剑说。
秋季虽易引发情绪波动,但也是收获与沉淀的季节。医生提醒,正视情绪波动、主动调整状态,才能在秋冬季节保持心理健康,从容享受季节变换的独特魅力。
“学会与情绪的共处,悲秋某种意义上也是身体与自然周期的深层对话,不妨将这些情绪看作自我觉察的契机,而非必须驱散的负面状态。”唐光剑说。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