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第26个中国记者节——以“四力”践初心 书写时代温度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4153 更新时间:2025-11-07 09:00:00

当城市还在晨光中未醒,他们已背着设备奔波在采访路上;当深夜的灯火渐次熄灭,他们仍在电脑前逐字打磨稿件;当突发新闻传来,他们不顾风雨与危险,第一时间冲向现场 —— 这,就是记者的日常。


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他们依然坚守岗位,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思索,用笔力书写,见证变化,感知时代,讲好新时代有温度的故事,续写着“新闻人永远在路上”的使命篇章。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记录者


“记者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稿件里就有多少真情。”近日,00后记者江忱菊说,她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了采访本上,也成了她入职一年来最深刻的职业感悟。



作为县融媒体中心最年轻的记者,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她,带着对行业的憧憬与对故事的好奇,如愿踏入新闻行业。入职第一天,前辈对她说的“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是跑出来的、问出来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她耳边。


从那以后,江忱菊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我喜欢下乡,踩在松软的泥土上,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鲜活的故事。”每次接到采访任务,她总是提前半小时出发,背着装满笔记本、录音笔和备用电池的双肩包,跟着乡镇干部的脚步,穿梭在村落间。


在民俗活动现场,她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编竹篮,听老人讲述民俗背后的历史;在山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她顶着烈日记录农技员指导农户种植的过程,帮农户算“增收账”;在村社的便民服务点,她跟着工作人员体验“一站式”办事流程,倾听村民对服务改进的建议。她的采访本换了三本,记满了村民的家常话、心里话——“希望村里的路能再宽点,方便农产品运输”“想让孩子多学点技能,以后好就业”“盼着村里能有个文化广场,老人们能跳跳舞”······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成了她采写民生新闻的“宝藏素材”。



“从前跟着前辈采访时,看到他们为了核实一个数据,反复打电话、跑部门,甚至冒着大雨去现场确认;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细节,在寒风里蹲守半天,只为等一个最佳拍摄角度。如今,我才真正懂了‘记者的专业’不是一句空话。”江忱菊的采访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家常与期盼,镜头里定格着一个个鲜活的基层人物。对她而言,每一次出发都是探索,每一次交谈都是收获,而这份脚踏实地的经历,让她愈发坚信,新闻的生命力就扎根在基层的土壤中。


字里含情、手中有爱的打磨者


“好作品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必须走到现场,才能触摸到真实的温度。”这是有着11年记者经历的80后编辑林雪琴,从一线转型幕后编校后始终坚守的职业信条。翻开她的工作履历,从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到负责民生板块的编辑,岗位在变,但她对“真实”与“温度”的追求从未改变。



去年,林雪琴随记者在青龙乡采访时,偶遇村民黄丽。黄丽的两个孩子都患有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肌肉逐步萎缩,让孩子从无法行走慢慢发展到无法自主呼吸,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为了照顾孩子,黄丽辞掉工作,全家仅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有时候看着孩子想跑却跑不起来,夜里偷偷哭,可白天还得笑着跟孩子说‘没关系,妈妈陪着你’。”黄丽的话,像一根针,扎在林雪琴的心里。


当天的采访结束后,林雪琴却迟迟无法平静。“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当作‘乡村采访中的小插曲’,我良心不安。”她主动找到领导,提出要深入报道黄丽家的情况,“不仅要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特殊家庭,更要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林雪琴先后三次往返黄丽家,每次都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她跟着黄丽一起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听黄丽讲照顾孩子的艰辛,用镜头记录下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的点滴——孩子在轮椅上画画时的专注,黄丽给孩子按摩时的耐心,一家人围在小桌子旁吃饭时的温馨,都被她一一定格。



稿件《面对两个儿子“无药可医”的罕见病,90后妈妈在绝境中凿出生命之光》刊发后,很快引发社会关注。但林雪琴知道,这只是开始。她带着采访资料,一次次往返县慈善会、医院、县残联等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为这个家庭争取到2万元“慈航济困”专项基金,爱心医院承诺提供免费康复治疗。如今,孩子们已顺利进城上学,黄丽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在林雪琴看来,编辑不仅仅是“文字的打磨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我们手中的笔,不仅要写出真实的故事,更要搭建起‘被看见’与‘被帮助’的桥梁,让那些需要关注的人真正得到温暖,让那些看似微小的故事真正成为改变的力量。”林雪琴说。


幕后有守、肩上有责的护航者


“设备零故障,播出零差错,是我们的底线。”90后技术保障员冯勇的工作台前,永远摆放着随时待命的工具包。在融媒体传播链条中,他所在的岗位是隐形却关键的支撑。



当记者带着设备奔赴现场,当编辑在屏幕前精修稿件,90后技术保障员冯勇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的运作模式,背后离不开技术团队的硬核支撑。


在播控室,常常能看到冯勇的身影。他要在主持人上镜前完成服务器巡检,确保新闻信号稳定;记者外出采访前,他会逐一调试摄像机、麦克风,备齐备用电池与存储卡,“设备不能掉链子,这是新闻采集的基本底线”;遇上直播、丰收节特别报道等重要活动,他更是全程值守,实时监控网络带宽与直播画面,随时应对突发技术故障。



从演播室的灯光调试到播出系统的安全防护,每一个环节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连夜升级内容管理系统,只为保障新闻能准时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抵达受众。对冯勇而言,技术保障没有捷径,唯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细致,才能让每一条新闻顺利“出圈”,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


记者手记:


历史需要记录者,社会需要守望者,时代需要瞭望者,因而有了记者的诞生。因此,与其他职业相比,记者有着天然公共属性。当自媒体可以为流量而“精心”撰文时,当算法可以拿捏公众的注意力而实行“精准”推送时,作为记者的我们,必须要以公共福祉为旨,要打破“信息茧房”,向公众展示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



这份使命,从来与挑战相伴而行。互联网在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二十余年间,我们亲历了从“铅与火”的纸媒坚守,到“光与电”的广电崛起,再到“数与网”的全媒体融合。而自媒体遍地兴起,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麦克风”。


但正如哲人所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应对变化的最好答案,从来都是“坚持”二字。这份坚持,首先是一种扎根时代的世界观——传播方式可以变,但公众对真实、准确、有用信息的需求,永远不会变。



这份坚持,更是一种贴近受众的方法论——受众在哪里,新闻人的脚步就该迈向哪里。我们深知,坚守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应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铁杵成针,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对新闻人而言,这份坚守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在每一篇稿件的字斟句酌里,藏在每一次采访的奔波跋涉中,藏在每一个深夜的挑灯修改间。它不喧哗,却自有力量;它不张扬,却终将在时光中显现意义。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丰都新农人 直播丨首届“丰都硒锶鱼”烹饪技能PK大赛 丰都硒锶鱼 记者调查 丰都艺韵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