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居民使用健身器材
小院花团锦簇
庭院干净整洁
入户路直达家门
记者 李巧
在三合街道峰顶社区大石门院落,青瓦白墙的农房错落有致,整洁的村道蜿蜒伸展,文化广场上老人悠闲晒着太阳,孩童在健身器材间嬉笑玩耍。
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群众齐心参与以及文化深度赋能,大石门院落实现从“脏乱差”到“宜居宜业”的华丽转身,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从“脏乱差”到“宜居宜业”的华丽转身
“以前这路又脏又乱,下雨天根本没法走,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晚上散步心里都敞亮。”年过70的村民邓应国站在家门口的水泥路前感慨道。他身后,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被改造成了种满格桑花的景观带,废弃的猪圈变成了整齐的柴草堆放点,乱搭的电线变成了统一规划的线路管道。
当初,社区党支部面对院落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的状况,开启“我家乡、我建设、我献策”为主题的社员大会。通过8次村民代表院坝会、2次街道商会助力活动,收集到6条建设性意见,确立了“微投入、可复制”的建设思路。
“最难的是改变村民观念,很多人习惯以前的生活方式,想要让他们做出改变,比较困难。”峰顶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冉隆秀说,他们采取“党员带头+示范引领”策略,选取文建川、孙成奉等2户党员家庭作为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其他村民。
当时,文建川自掏2万元改造房周环境,将废弃砖瓦改造成花坛,用旧磨盘铺设庭院小径;孙成奉带领公益性岗位人员清理公共区域,帮助3户孤寡老人整理院落。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逐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改造过程中,大石门院落探索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共建评单”的治理模式。社区成立资料组、宣传组、建设组3个工作专班,建立每日入户5户、每周院坝会、每月进度公示的工作机制。
“我家这个鸡棚就是和谢组长一起设计的。”村民赵兴云指着改造后的生态鸡舍说。这个用竹篱笆围成的鸡舍,既保留了农家特色,又实现了粪污集中处理。
像这样的“微创新”在院落里随处可见。如废弃轮胎变成花盆,旧瓦罐改造成景观小品,竹竿搭建的藤架爬满葡萄藤。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社区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参与义务劳动的村民可获得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承包社区工程。这一举措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72岁的刘志勇老人主动让出自家80平方米土地建设休憩园,带动23户村民义务投工改造地坝。
据了解,居民义务投工800余人次,改造完成4处地坝、33户房顶、3条入户道路。“现在大家都争着当'最美庭院',我家院子里种满了多肉,还把猪食槽改造成了荷花池,已经是院落里的网红打卡点。”村民孙成奉自豪地说。
打造有温度的乡村新生态
走进峰顶社区新丰书院,各种物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谁能想到,这座温馨且功能丰富的书院,原本是农户无偿提供的闲置房屋。
“在书院里,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参加‘候鸟课堂’学习新技术,留守老人能在‘长者食堂’享用营养餐,孩子们也可以通过‘亲子研学’了解农耕文化。”冉隆秀说,去年重阳节,社区举办了“百叟宴”让全村老人感受到浓浓温情,还办了12期技能培训,让38人拿到电工证、25人学会直播带货。
文化浸润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渗透在日常治理中。社区创新“清廉村居”建设模式,打造“一亭一馆一院”廉洁文化阵地。清廉议事亭里,每周召开“主题院坝会”,解决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23件;清廉文化村情馆里,陈列的老物件、故事墙绘,讲述着院落变迁史;清廉文化进庭院活动,评选出10户“清风家庭”,用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文明。
“相比以前来说,现在不仅有网格员可以协助解决矛盾,更有院坝会可以公开解决矛盾。院落里面的氛围好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村民罗大中说。
村史馆的“功德簿”上写着:邓应国主动让出0.3亩土地修建广场,李明贵义务维修路灯,文建川带领青年突击队清理塌方路段......这些善举构筑起精神家园,让大石门院落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如今的大石门院落,已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晒阳”的四季景观,获评2023年丰都县十佳最美院落。但建设并未止步,社区正谋划发展特色民宿、生态采摘等产业,让‘和美’转化为‘共富’动能。正如社区党支部书记所说“我们要让每个村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