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不断迭代更新,但随之而来的是语言表达日益碎片化、情绪化。例如,“报告”成了“报giao”,“绿茶”“小姐”等词语被带上性别歧视和人身攻击……这种在语言使用中违反规范、造成混乱的现象,不仅冲击着汉语的规范性,更对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和公共讨论质量造成深远危害。
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大量生造词、错别字以及随意篡改的成语、俗语充斥网络,严重破坏了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例如,“喜大普奔”之类的表达,长期接触这类错误表达,会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正确的语言文字认知产生混淆,削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另一方面,部分网络语言所蕴含的负面价值观和低俗文化,如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对物质享受的过度宣扬等,在传播过程中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以“白莲花”为例,原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形象,常用来形容善良、无害的人,但在网络语境中逐渐演变成带有贬义、攻击性的词汇。
网络语言的简单化、碎片化特点,还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接触和使用这类语言,容易造成词汇贫乏,难以用精准、丰富的语言表达复杂思想,表达能力逐渐退化。当青少年习惯用“绝了”“笑死”等简单词汇表达复杂情绪时,其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必然受到影响。有教师反映,学生作文中网络流行语泛滥,甚至出现“yyds”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当传统成语被戏谑改编,诗词歌赋被网络梗取代,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敬畏感和文化认同感正在逐渐淡化,文化传承面临着断层的风险。
网络语言的“失范”对公共讨论质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公共空间,大量情绪化、片面化甚至攻击性的网络语言充斥其中,使得理性的讨论难以展开。例如,在某热点事件的评论区,网友们不是围绕事件本身进行客观分析,而是用“喷子”“脑残”等攻击性词汇互相指责,导致讨论氛围混乱,无法形成有价值的观点交流和意见碰撞。如今使用网络的群体广泛,不光有青少年,也包括中年人和老年群体,一些圈层化黑话,如“yyds”“nbcs”形成了信息壁垒,让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人群难以理解,影响公共事务的沟通效率和决策质量,加剧了社会代际隔阂。
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失范语言的泛滥若不加干预,可能对社会文明的长远发展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盲目跟风,网络自媒体博主更要严格约束自己,不要让示范的语言成为变现的流量。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语言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语言表达,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不当的语言习惯。
网络平台作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阵地,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语言环境的监管力度,对违规使用网络语言、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加强对媒体行业的引导和管理,要求媒体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使用规范、文明的语言,传播正能量。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和文化的根基。失范语言的泛滥,表面上是一场“网络狂欢”,实则可能演变为一场“文化慢性病”。如果我们放任低俗、暴力、无意义的语言肆意生长,未来的社会沟通将更加浅薄,文化传承将更加艰难。治理语言失范,并非要扼杀网络语言的活力,而是要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语言既保持鲜活,又不失深度;既拥抱变化,又不丢根基。
(江忱菊/文 陈治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