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余勤川正在为马铃薯覆土
记者 陈芷琦
如今,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批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新农人投身农业农村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仁沙镇永坪寨村的余勤川就是其中之一。在外打工十几年,余勤川怀揣着一腔热情,回乡发展马铃薯种植,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积极带动身边的村民参与其中,共同致富。
“初遇”马铃薯种植
1991年出生的余勤川出生于仁沙镇永坪寨村1组的一个贫困家庭。十五六岁时,年少的余勤川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分担妹妹的学费,先后前往四川、湖南、浙江等地打工,从事建筑行业。
2016年,余勤川在浙江认识了妻子徐赛男。徐赛男的老家种有40多亩果树,余勤川也有着回家乡发展农业产业的想法。
“当时父母年纪大了,我就想着回家乡做些事情,就把发展农业产业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余勤川说。
可是回来之后,余勤川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没有资金,并且果树的生长周期长,要三四年后才可以收获,种植果树的想法就这样“夭折了”。夫妻俩想着干脆种植短季节的农作物,虽然收成没有水果好,但是风险更小。
这时,徐赛男在乡镇组织的农业培训班上了解到荷兰15马铃薯产量高、表面光滑、个头大。正在讲课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金明也向徐赛男讲明了这个品种极好的市场前景。
“这个品种属于鲁渝东西协作扶贫产业项目,村民种植的话,县农业农村委可以提供技术等支持。”江金明说。
有了技术支持,余勤川顿时觉得心里有了底气,便在同组一些村民手中流转了十多亩的荒地跟冬闲土地,于2021年1月,试种了10亩荷兰15马铃薯。
困难重重不放弃
2021年,余勤川种植的第一批荷兰15马铃薯成熟,共收获了1万多公斤马铃薯。看着个头大、品质好的马铃薯,余勤川心里很是开心。可是,当年的马铃薯市场行情并不好,一公斤只能卖1元多钱,余勤川家当时就有五六千公斤马铃薯滞销。看着家里堆积成小山的马铃薯,余勤川十分着急。
当地政府了解到余勤川家的情况后,便积极和县上相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这批滞销的马铃薯。
“当时,我家的马铃薯大多数都是被学校买走的,我们把马铃薯送到三元、兴龙等地的学校,解决了这批马铃薯,我们非常感激。”余勤川说。
2023年,余勤川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愈发成熟,余勤川有了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可是手里没有那么多资金用于购买农资、流转土地。
2023年5月,银行的工作人员到保合镇李家坪村宣传相关贷款政策。村支两委的工作人员告诉银行的办理人员,村上的土豆种植户余勤川虽户籍不在本地,但也符合新农人贷款的要求。
于是,银行的贷款办理人员就来到余勤川的马铃薯田里拍照留证,并于当日就给余勤川办好了20万元的新农人贷款,解决了余勤川的燃眉之急。
回报家乡守初心
现在,余勤川已经种植了50多亩马铃薯,还有50多亩地用来套种玉米、大豆。今年,县农业农村委还在余勤川的马铃薯地里进行春季马铃薯二膜三膜技术实验。
“一般,我们本地的春季马铃薯最早在四月中旬上市,但是通过二膜三膜技术进行保温保湿,春季马铃薯的上市时间可以提前一个月,抢占市场。”余勤川说。
几年来的马铃薯种植,已经让余勤川成了这方面的半个“专家”。去年,保合镇余家坝村村集体要种植30亩土豆,还特意邀请余勤川前往现场调试设备、提出意见、分享经验。
农忙时节,在余勤川的马铃薯地里,最多有四十五个村民在干活,而余勤川也是积极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在自己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25户村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这条道路不好走,但是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接下来,我要把马铃薯种植好,形成种植、推广、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再发展周围的村民一起种植马铃薯,让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余勤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