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刘杨利用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
记者 李达元
“刘书记用心用情为我们办实事、做好事,她从我们最简单的需求出发,从我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把我们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这是近日,记者赴南天湖镇高庄坪村采访,说起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刘杨时,全体村民对她的一致评价。今年,刘杨荣获了重庆青年五四奖章。
盯住“烦心事”主动出击
2015年12月,刘杨来到高庄坪村,看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看着乡亲们满是老茧的双手,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好干,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刘杨进村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里的情况。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把情况摸了一个遍。她发现,虽然小村庄每天都有精彩,但也有不少烦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里有几家孩子失去了父母,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主要依赖低保收入、学校助学金、勤工俭学生活。”刘杨说,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于是,我带领村干部与他们结成‘亲戚’,平时没事到家唠唠嗑,每年换季为孩子们送去新衣服,让他们能感受到党的关爱和家的温暖。同时,她又向镇党委政府争取支持,通过公益性岗位、就近务工等方式,帮助他们家里解决就业问题,让家庭收入得到增加。”刘杨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杨还多方与县级志愿者协会和热心企业对接,帮村里失去父母的孩子成功申请了300元/人/月的生活补助,另外还获得了5000元的捐赠资金。时间一长,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爷爷奶奶与刘杨“混得”很熟,孩子们都热情地管她叫“刘杨姐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也愿意向她诉说;老人们也不再喊她刘书记,而是亲切地叫她“幺儿”。
“我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刘杨说。
直面“老大难”持续用力
一声声“刘杨姐姐”、一声声“幺儿”,喊得刘杨心里甜滋滋的,但村民的日子却不甜,苦在缺水。
在一次走村串户中,刘杨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自家房屋边的一个小水坑舀水,开始她以为这水是有其他用处,问询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用来饮用的。
“眼前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解决全村的饮水问题成为了我最迫切想做的事。”刘杨说,回到村委会后,她和村干部便把这件事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发动村民寻找村内备用水源,另一方面由村支“两委”负责筹集资金。
大家干劲十足、马力全开,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在全村修建水池13口,建成了村内分散供水系统,高庄坪村缺水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
2021年,刘杨又组织启动了水表安装工程,通过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村民需缴纳415元/户的材料费。
“开始我们都有抵触情绪,觉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没想到村上落实到每户户头并不多,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缴纳了水表安装费。”三组村民余宗容说。
有了水源保障,余宗容还办起了家庭牧场,养殖肉牛60头左右。
刘杨介绍,现在的高庄坪村已建成全镇首个“分散+集中”双保障供水系统,即便是遇到去年夏季持续高温的天气,农户把水龙头一拧,干净的自来水就流进了水缸里。
引来“新农人”振兴乡村
“你看,这些冬枣树,是刘杨通过向上争取,请来河北专业的嫁接团队嫁接过的,与之前相比,冬枣的挂果率和品质明显提高。”村民冉应坤手指眼前一片茂盛的冬枣树对记者说。
高庄坪村有1700多亩冬枣、李子、核桃等产业,由于管护不到位、品种不佳,产量一直不好,让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刘杨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多次寻找解决办法。为了促成此次的果树改良,她和村干部一起带领嫁接师傅几乎跑遍了全村的田间地头,学习嫁接技术和果树管理的方法。如今,这些果树挂果率明显提高,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也更足了。
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高庄坪村留在家里的280多人中,“一老一小”占比达到87.5%。为此,刘杨把培育“新农人”作为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经过多方努力,回引了在外打工的冉术容夫妇发展藠头产业。
“他们夫妻俩爱学习、重实干,从刚开始的8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还在专家的推荐下尝试藠头套种黑花生,2022年实现产值130万元,并带动村民流转土地增收4万元、务工增收15万元,率先成为了高庄坪村的‘新农人’。”刘杨说。
在村支“两委”的鼓励支持下,“新农人”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村民发展热情高涨,藠头、黑花生、畜禽养殖等产业风生水起。截至目前,高庄坪村已培育养殖能人、养蜂达人、乡村网红等“新农人”19名,一个个“幸福产业”“甜蜜事业”托起了村民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