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30载坚守 守护乡亲健康 记丰都好人戴灿禄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3939 更新时间:2025-07-03 09:34:22

在青龙乡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有一位身背药箱、脚踩泥泞的赤脚医生,坚守乡村30年,以“一个药箱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精神,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他叫戴灿禄,今年50岁,是青龙乡兴隆村卫生室一名乡村医生。


戴灿禄为村民测量血压


立志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戴灿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看到乡亲们生病后,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看病,而困难家庭因无钱,只能小病拖大病扛,结果小病积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症。为此,戴灿禄立志学医,想要为患病的乡亲们解除病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遵循“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青龙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从辖区各村选拔具有一定医疗基础的青年,开展短期医疗培训。戴灿禄有幸成为其中一名。1995年,他通过培训后回村担任了一名乡村赤脚医生。


“我白天干农活,遇到有乡亲们患病,就背着药箱上门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夜晚我捧着《赤脚医生手册》翻来覆去地学习,逐渐掌握了针灸、外伤处理、常见病诊疗等多项技能。”戴灿禄说。


青龙乡地处丰都北岸偏远山区腹地,山高路险、交通闭塞,兴隆村的村民就医要翻越六七公里山路才能到乡卫生院。自从戴灿禄医生的出现,让“小病不出村”成为可能。戴灿禄回忆说:“当时全乡只有卫生院才有两把听诊器,我只好用竹筒自制简易听诊器,药箱里除了红药水、紫药水和几样普通感冒药片外,就是自采的中草药,医疗条件相当落后。”


行医的最初几年里,戴灿禄硬是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守护着全村2000多个村民的健康。



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重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内的道路基本是泥土路或者羊肠小道,甚至是崎岖险峻的山路,他只能靠步行去给村民看病。


“1998年的一个冬夜,我的妻子突发高烧,戴医生打着手电筒,在结冰的山路上行走两小时,赶到后来不及喘口气,就赶紧给我妻子看病。”村民戴能明说。


那些年经济条件差,戴灿禄自掏腰包为困难家庭垫付药费。村民戴官德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感冒了经常不去看病、靠硬撑,戴灿禄在日常寻访过程中得知后,常常免费为他看病治疗,不收一分钱药费。


“村民暂时有困难,我自己贴一点药费钱也没事。”戴灿禄说。


1998年冬季,青龙乡遭受百年一遇的雪灾,道路被大雪封住,戴灿禄连续三天跟随救援人员转移患者,自己却因伤口感染引发高烧昏迷,清醒后继续投入救治伤员的队伍,最终顺利完成了工作。


戴灿禄介绍,当年面对缺医少药的困境,他创新采用“土洋结合”疗法:用竹片固定骨折伤肢,用蒲公英、鱼腥草治疗炎症,同时积极推广传染病防控知识。在他的笔记本上,至今留存着多种本地草药图谱和2000余例病例记录。


“从医以来,我已救治急症患者1700余例,救治各类病人8万人次。”戴灿禄说。



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转型


戴灿禄带着常用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医药设备,带着一以贯之走家串户的热情,担负起兴隆村全体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


近年来,随着乡村医疗体系逐步完善,乡村赤脚医生面临转型。很多乡村医生都选择了另谋出路,但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着想,戴灿禄继续留在兴隆村为村民服务。


如今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很多年纪大的村民因为行动不便,戴灿禄就骑车到他们家中为他们看病;很多半夜突发疾病的村民,也都是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他不惧严寒不畏风雨,只要有村民打电话求助,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面前,用他的话说就是:“生病的人第一时间就是希望能得到医生的救治,我如果晚到一分钟,病人就多一份危险。”


“三十年风雨兼程,戴灿禄用双手托起全村群众的希望。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用高超的医技获得了全体村民的赞扬,用医者的大爱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青龙乡党委宣传委员卢怀明说。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

记者调查 护航中考到慈善接力 让“罕见”不再罕见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剧透!章子怡王俊凯杨幂等上百位知名电影人明晚齐聚重庆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