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11月8日 周六】
当大多数人还在规划周末
有群人早已扛着设备、握着笔
奔赴在新闻现场的路上!
他们是——追着晨光出门
即拍即写的记录者
他们是——守着屏幕改到深夜
兼剪兼审的打磨者
他们是——和众多素材“死磕”
打通全形态内容的融媒体人
他们是——

今儿咱不聊
高大上的 “新闻理想”
就扒扒记者的那些事儿
在新闻界
流传着几句 “扎心” 的调侃


当然
这些哭笑不得的瞬间背后
藏着一个常常被误解的职业真相
你眼中的记者
与现实中的记者
有着极大的“反差”
你眼中的记者

现实中的记者

你眼中的记者

现实中的记者

记者
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我想讲两个关于记者的故事
或许能让你了解他们
用脚步追赶新闻,用镜头记录真实
记者:刘先华
凌晨三点的雪玉山
只有虫鸣与星光为伴
记者刘先华背着装满摄像机
三脚架的设备包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


为了捕捉日出时
山雾缭绕的全景镜头
他要在天亮前徒步两小时
这也是他近二十二年职业生涯里
最寻常的 “开场”


“电视新闻的画面,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帧画面都值得守候。”这句话刘先华常挂在嘴边。
为了拍好瓦屋山的层林尽染
他曾在山顶守了三天
每天往返徒步四小时
就为等一阵能让画面灵动起来的山风


为了呈现莲花山的晨雾
他凌晨两点出发
踩着露水爬到山腰
直到第一缕阳光穿透雾气
才按下录制键

镜头里的每一帧美景
都是他用
“披星戴露” 的辛苦换来的细腻
比起自然风景,镜头里的人
更让他愿意花时间 “深耕”
去年,为报道渝鲁协作中赴丰都帮扶的 “果树教授” 安广池,刘先华干脆把 “办公室” 搬到了果园。


整整4天,他跟着安教授凌晨巡园查虫害,正午蹲在田埂教农户嫁接,傍晚坐在农户家的小院里听帮扶故事。
有次为了拍安教授手把手教剪枝的特写,他跪在泥地里半个多小时,摄像机镜头稳稳对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连指尖沾着的果枝汁液都清晰可见。


“观众看到的是几分钟的报道,看不到的是背后无数个小时的等待与跟随,想要拍摄一组好画面的成功率只有五分之一,甚至有时候只有十分之一,但更多时候往往会无功而返。” 那篇关于安广池的报道播出后,不少观众被果园里的帮扶故事打动,甚至有人主动联系当地助农。

而刘先华早已收拾好设备
又朝着下一个采访地点出发
二十二年如一日
他始终用脚步追赶新闻
用镜头记录真实
把 “苦” 藏在背后
把 “暖” 呈现在观众眼前
做好群众的“发声筒”,把温暖种在民生里
记者:李倩倩
“我们自己私人种的点菜,一样种点来自己吃,吃不完的就拿来卖点,就在这个地方卖。以前要遭撵,现在有摊位不被撵了。”在三合街道名山大道79号附近的朝夕摊位,菜农们一边整理蔬菜,一边跟李倩倩聊天。
曾经,这里因占道经营、垃圾遍地
使得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她通过走访了解到
在这里摆摊的都是来自附近的菜农
售卖的也大多是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
由于附近没有农贸市场
过去他们也是不得已才违规占道经营
了解这一情况后
她立即联系相关部门
最终,相关部门在这里划定了
规范有序的朝夕摊位

让他们能在每天早晚的
集中时段售卖农产品
这既解决了占道经营带来的混乱无序
也能满足菜农谋生的需求
同时还能有效化解
城市管理执法中容易引发的矛盾


“基层群众虽然不善言辞,但最是朴实可爱,所以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找谁解决。”这是李倩倩跑遍大街小巷后,刻在心里的感悟。
去年8月
李倩倩接到居民反映
称港航海事小区污水横流
于是,她立即前往现场

走进小区后,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臭气熏人的污水在地面蔓延
一些路面甚至被溢出的污水全部覆盖
污水流过的地方还长出了厚厚的青苔
有的地方积水已经变成了浑浊的黄色
种种迹象表明
这里的污水外溢现象
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后,李倩倩立即向住建、环卫、水务、三合街道等多个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第二天,各部门积极行动,让困扰居民三年之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年奔波,她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的新闻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写满了普通人的悲欢与期盼;她的工作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让“记者”二字有了温暖的重量。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倩倩
对她而言
记者的价值从不是发表多少报道
而是当群众遇到难处时
能成为他们信任的“发声筒”
当然
在丰都还有无数个记者
正以同样的热忱与坚守
奔走在新闻一线的各个角落

记者,记得
记得初心,记得担当
记得坚守,记得作为
记得使命不辍
记得时代的歌
今天
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
新闻工作者
致敬!
作 者:李倩倩 李玉婷
编 辑:李玉婷
编 审:王 露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