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诗句描绘了桥梁建设的壮丽景象
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乐观主义和豪迈气概
展现了人民克服困难、打破束缚
实现伟大变革的精神风貌
而丰都长江大桥就是其中之一

1994年10月18日,一声破土的轰鸣,惊醒沉睡的江岸。期盼了亿万年的丰都长江大桥主桥动工了。100道钢索,拉直了千年蜿蜒的纤夫号子;两座桥塔,惊退了往日飘零的孤舟帆影。大桥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城上游4公里处的观音滩河段,全长620米,主跨450米,桥宽15米,桥面高程208米,总投资8500万元。该桥由主桥与南北引道组成,南北引桥1993年10月开工,1994年6月竣工;主桥1994年10月18日开工,1997年1月20日通车,10月全面竣工。它是一座移民桥、便民桥、富民桥,是长江上一道美丽风景线。
梦里寻桥千百度:善抓机遇、敢为人先
亿万年来,奔腾浩荡的长江,将丰都分割为两大部分,一江之隔,严重阻碍着南北两岸的联系交往,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县城在北岸,去南岸上班、来县城急诊、行商贩运、走亲访友、消防灭火,每每望江兴叹,遇上封渡甚至等上好几天。直到20世纪90年代,丰都人民仍在贫困线上徘徊。
1992年邓小平“南巡”,加快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同年3月,全国人大决定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根据三峡工程设计要求,丰都县城将全部淹没,必须举城南迁,移民4万多人,搬运物资300万-400万吨,县城及工业迁建投资估算为13亿元。过江的唯一车渡码头渡口1991年渡量已达10万辆车次(洪汛和浓雾停渡时期约1个月),随着新县城建设和旧县城搬迁,车流量猛增,已不能满足搬迁的运输需求量。

南北要往来,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富裕,沉重的历史之舟在蹒跚的纤绳上踏不出矫健的步伐。为支援三峡工程,确保移民搬迁顺畅,打通丰都南北交通咽喉,树立丰都发展新形象,修建长江大桥是丰都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1992年4月,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辛文受省政府委托,率队到丰都考察移民工作,时任县领导王耘农等提出筹集资金修建长江大桥的意见,辛文予以充分肯定。丰都县委、县政府善于抓住机遇,力排众议,决定修建丰都长江大桥。
一桥牵动万人心:自力更生、团结拼搏
1992年5月29日,丰都长江大桥协调领导小组成立。9 月,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丰都长江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22日,四川省计划委员会批复丰都长江大桥立项,原则同意观音滩桥位,该桥位地质条件好,两岸是裸露的坚硬砂,江面窄,投资少。全县干群建桥积极性高,大部分建桥资金能通过自筹解决,设计满足了通航与经济、适用、美观的要求。1993年3月25日,丰都县长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告成立,指挥长周光斗。9月21日,四川省计划委员会批复开工建设。

丰都人民建设长江大桥的热情感天动地,八方资助奔涌而来。国家移民局同意四川省移民办为丰都长江大桥匹配三峡移民资金3000万元;省交通厅借改投1000万元;银行贷款4000万元;其余为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筹集。丰都全县上下积极响应“捐资助建长江大桥”的倡议,从城镇到乡村,从县内到县外,捐资助建长江大桥的热潮迅速兴起。上至80岁老人下至小学生,包括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以及商人与农民,纷纷捐资。短短4个月,县城就募集81.7万元,美金2721元、有价证券1820元。
丰都长江大桥的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以及四川省、重庆市、涪陵市领导曾亲临视察,邹家华副总理还欣然为大桥题词。

精益求精苦创业:尊重科学、厉行节约
丰都长江大桥是四川省重点工程、三峡移民工程重点项目,四川省公路桥梁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工程处承建。大桥为钢筋砼结合梁浅加劲现代大跨度悬索桥,全长620 米(设计为 596.14米,实际施工中南北引桥增加23.86米),主跨450米,桥面高程208米(万吨轮船可通过),南北引道1.48千米,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人群3.5KN/m²,桥宽净-9+2×2.5m人行道,桥下通航净空24米,北岸索塔高97.966米,南岸索塔高82.922米。
大桥指挥部厉行节约、确保质量,指挥长“把工程质量视为命根子”。该桥集“高、难、新、尖”于一体,设计新颖、工艺复杂、工期紧迫、施工难度大。有三大特色:一是主缆采用空间曲线,二是锚碇采用隧道式锚碇,三是加劲梁采用浅加劲钢桁梁。采用八项新工艺:空心索塔采用爬架式翻模施工技术,突破高耸结构施工难;攻克隧道式锚碇施工技术;实用美观的轻型猫道架设技术;开创新型索股架设系统;成功研发国际领先的六顶紧缆机和手动缠丝机;开发多功能高架索道,排除上部结构施工吊装作业难题;攻克钢桁梁空间节段吊装技术,突破大桥弦杆拼接方式;主缆空间线形控制技术国际领先。多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技术空白,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新的飞跃。

天道酬勤塑丰碑:注重效率、惜时如金
75万丰都人民节衣缩食、团结协作、鼎力支持;各级计划、移民、交通、金融、建设等部门积极支援;许多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大力资助;大桥建设者全体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冒酷暑、战严寒,夜以继日,有的累倒在工地,有的数次推迟婚期……发扬了团结拼搏的丰都精神。经过820多个日夜奋战,1997年1月20日,丰都长江大桥顺利通车,万年彩虹梦终于实现。近6万人参加通车盛典,锣鼓喧天、万众欢腾,66辆大小汽车浩浩荡荡通过大桥,驶向新县城,驶向新未来。近3年,通行量年均近百万辆。

该桥建成,促进了丰都移民开发,节约搬迁费用1800万元,结束了南北两岸阻隔的历史。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加速了新县城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开发。缩短万县至重庆公路里程70多公里,实现干线公路联网,使丰都成为东西南北318、319国道和省道的集流通道。避免雾期、汛期停渡影响及因轮渡发生的伤亡事故和维护费用。
丰都长江大桥是最早由县域筹资修建的长江大桥,最少投资,最短工期,造型独特美观,是丰都人民胆识和智慧的结晶。它是沟通南北两岸经济发展的富民桥、是推进县城南迁的移民桥、是连接南北城区的便民桥,是库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形象工程,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典范,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那就是“善抓机遇、敢为人先,自力更生、团结拼搏,尊重科学、厉行节约,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大桥精神。丰都长江大桥是丰都人民永远的骄傲!
你还记得第一次
走上丰都长江大桥的情景吗?
或许是搬迁的行囊、归家的脚步
或许是成长的记忆、奋斗的起点
作 者:张 平 唐方丽
编 辑:徐宏伟
编 审:肖 敏 王 露
副总编:周国勇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