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从丰都大山里走出的抗大女神枪手

来源: 浏览量:1805 更新时间:2025-09-12 09:52:13

1938年9月1日国际青年节,抗大四期区队长训练班全体学员合影。

记者采访社区的老人

1938年8月熊灵兰(后排左四)和二大队五队四班同学毕业合影

熊灵兰故居遗址


记者 郑莉

为做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她21岁那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维克”。这个带着鲜明信仰印记的名字,不是一时兴起的符号,而是一位青年对革命理想的庄严承诺。

她,就是熊灵兰,一位来自丰都龙河的革命战士。

9月11日,龙河镇观音寺社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下蹬的一片庄稼地,昂扬生长的农作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派宁静祥和。随着记者寻访熊灵兰的脚步渐近,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仿佛渐渐在眼前铺展开清晰的画面。

地主家的大小姐——

“要接过革命旗帜”

时间回溯到100多年前。

观音寺社区老人熊隆泽介绍,1916年10月1日,熊灵兰出生在下蹬的一户地主家庭,在兄妹八人中排行第四。她自幼聪明伶俐,性格直爽、行事果敢,深受父母与兄弟姐妹的宠爱。

虽为地主家小姐,熊灵兰却不愿屈从封建礼教的束缚,总是缠着父亲和兄长教自己读书识字。

据丰都党史资料记载,改变熊灵兰人生轨迹的,是家乡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

1928年,年仅12岁的她亲眼目睹了家乡崇德农民运动的壮阔场景——农民们高举“打土豪、惩恶霸”的旗帜,奋起反抗压迫与剥削。而她的父亲熊润斋虽为地主,却心向革命;长兄熊灵皋早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表哥陈光鑫更是当地农军总司令,带领农民武装与反动势力奋勇抗争。

家人的选择,如同一颗颗革命的种子,在熊灵兰幼小的心田里悄然萌芽。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布满荆棘。同年10月,崇德农民武装暴动在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失败,兄长熊灵皋被丰都南岸五乡团防局长郎瑞丰逮捕入狱,表哥陈光鑫被捕后被押送万县,惨遭军阀杨森杀害。

白色恐怖瞬间笼罩崇德地区。为躲避反动派的株连迫害,大嫂郎氏遵照父母嘱托,带着熊灵兰和其他家小逃离家乡,经忠县流落至涪陵,寄住在亲戚家中。

更让熊灵兰心碎的是,母亲陈氏因儿子被捕、侄儿惨死,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双目失明,却仍被丧心病狂的反动派抓进监狱。

尽管父亲最终将兄长和母亲从狱中救出,但亲人的血泪、颠沛流离的苦难,让熊灵兰一次次攥紧拳头。她在心中暗暗立誓:“要接过革命旗帜,推翻反动政府,建立全新社会。”

校园里的进步青年——

“要为抗日救国继续读书”

随着局势稍有缓和,1931年春,15岁的熊灵兰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进入观庆庵小学插班就读。为追回耽误的学业,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深夜还在煤油灯下做题。仅用不到三年时间,她便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丰都适存女中。

在适存女中,在共产党人和进步师生的引导下,熊灵兰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并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快速成长。面对蒋介石“真反共、假抗日”的丑恶行径,她总是发出愤怒的声讨,还直言要到东北参加义勇军。

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少荣介绍,熊灵兰初中毕业时,父母依照封建习俗,通过媒妁之言为她订下一门亲事。

“得知情况后,熊灵兰向父母明确表达反抗,坚决要求退婚,称自己要为抗日救国继续读书。”蒋少荣说,面对女儿的坚定态度,父母最终妥协,同意她升学读书。

1936年,熊灵兰与同学彭金梅、沈祖华一同考入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深入研读《家》《呐喊》《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常撰写心得文章,刊发在校园壁报上,抨击时弊、宣传抗日,成为校园里知名的进步青年。

为抗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主义思想,熊灵兰冒着被抓捕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走在全市学生请愿游行队伍的前列,领头高呼“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还带头冲进国民党重庆市政府抗议、请愿。

为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熊灵兰邀约同学组成演讲队,利用课余和假期,深入摊区、餐馆、码头宣传抗日思想,走进富裕人家募集捐款。寒冬来临前,她发动同学挑灯夜战,一针一线为前线将士缝制冬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抗日救国的誓言。

奔赴延安改名“维克”——

“要做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据丰都党史资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熊灵兰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招生的消息,立即邀约彭金梅、沈祖华等同学,经中共重庆地下党负责人漆鲁鱼介绍,于当年冬天经成都,再由叶灵生介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初,熊灵兰考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女子队。在抗大的日子里,她如海绵吸水般学习革命理论,《列宁主义概论》等著作被她翻得卷了边,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年3月,经过严格考察,熊灵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得无法入睡。”蒋少荣说。

第二天一早,熊灵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将自己入党的喜讯告诉了同学彭金梅,并向同学们正式宣布:“我要改名叫‘维克’,就是要做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在抗大,熊灵兰不仅是理论学习的佼佼者,也是军事训练的排头兵。为掌握杀敌本领,她每天天不亮就到训练场练习刺杀、投弹,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也不叫苦。

为提高射击精度,她带着全队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瞄准,甚至在吃饭时都端着饭碗模拟持枪姿势。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她成为全校军事技能全优生,个人被授予“神枪手”勋章,所在队伍也获得“神枪队”荣誉称号。


积极投身抗战——

从热血青年蜕变“神枪手”


据丰都党史资料记载,1938年12月,党中央作出扩办中央军委卫生学校的决定,熊灵兰担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一大队分队长,奉命率领500名抗大学员离开延安,前往陕西富县张村驿。

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频繁进攻抗日根据地,导致大批伤员无法及时转运到后方救治。为加强敌后卫生医疗工作,党中央决定将中央军委卫生学校并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

同年6月,熊灵兰带领所属分队学员,踏上前往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突破国民党和日寇的围追堵截,历经三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随后,熊灵兰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四分队队长。

让队员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新来的分队长竟是一位年轻女性。分队里清一色的男学员起初有些不服气,甚至有人故意在深夜不睡觉,想让她知难而退。

但熊灵兰没有退缩,她坚持每天耐心到宿舍外巡查,轻声提醒大家早点休息;训练时,她和男学员一起摸爬滚打,军事技能丝毫不落下风;生活中,她关心每位学员的冷暖,谁有困难都主动帮助。渐渐地,学员们被她开朗豁达的性格、严谨细致的作风和以身作则的精神所折服,再也没人故意为难,反而都尊称她为“大姐”。

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更名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熊灵兰升任二大队副指导员。此后,她更加谦虚谨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学员,成为学校的优秀指导员。

在革命生涯中,熊灵兰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她从地主家的小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从川东的热血青年蜕变为延安的“神枪手”,再到敌后根据地的优秀指导员,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

100余年过去,熊灵兰的亲人们陆续奔赴各地,但始终有人来到这位英雄的起点龙河镇观音寺社区,探寻她的故事。每当被问及熊灵兰,家乡人都会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有一位真正的‘维克’战士。”


书香丰都 争做丰都文明人 共创全国文明城 丰都安全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