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从包工头到致富带头人 ——记龙河镇新农人陈友富

来源: 浏览量:1928 更新时间:2025-09-03 10:08:48

陈友富察看水稻长势

记者 李巧

从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到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龙河镇新农人陈友富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从包工头到乡村“领头雁”

陈友富是土生土长的龙河镇冉家河村人。1997年,大专毕业后,曾回到家乡担任南坪村村委主任。四年后,他远赴浙江绍兴,在建筑工地上从大工做起,到2003年成为包工头,一干就是六年。

“那几年在工地,虽然收入不错,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陈友富回忆道。2009年12月,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杰因考上公务员即将调离时,他接到了那个改变命运的电话。“老陈,村里想你回来竞选党支部书记。”电话那头,秦杰的话简单却有力。

放下电话,陈友富辗转难眠,他思来想去,决定返回家乡。2010年3月,陈友富高票当选为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陈友富开始思考如何带领村民发展产业。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丰都县森林经营所了解到菌类种植的商机,然而村民却不以为然,认为种植菌类风险太大。

“种植菌类是个技术活,大家都没经验,所以担心会亏损。”陈友富说,他想着要是自己先搞起来,大家看见了成效,就没这担忧了。

说干就干,他立即筹措资金建起了四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种植大棚。

“那时候我们看见他真是没日没夜地干,早上五点就进棚,晚上九、十点才回家。”村民李兴权说。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蘑菇产量极不稳定,有时整棚的菌棒都长不出蘑菇。

“最惨的一次,一棚的菌棒全废了,损失好几千元。”陈友富说。但他没有放弃,一边跟着技术员学习,一边自己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3年,他的菌类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年纯利润达到8~12万元。

转型种植优质水稻

2016年底,就在菌类生意蒸蒸日上时,陈友富又决定转型种植优质大米。

2017年,陈友富承包了20多亩土地,开始试种优质稻米。“记得有一年插秧时正赶上连阴雨,我们穿着雨衣在田里干了三天。”陈友富说。付出终有回报,当年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甜,市场价卖到5元一斤。

看到效益后,陈友富开始发动全村种植优质稻米,并承诺以保底收购稻谷。

“以前种普通稻,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种优质稻,我14亩地多赚了1.4万元!”村民李一华掰着手指算账,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2020年,陈友富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他购置了真空包装机,将保质期延长到半年。2025年,“丰粒陈”不仅取得了食品卫生许可证,还带动全村四五十户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3000元。

稻鱼共生电商赋能

2025年的初夏,在冉家河村的试验田里,一群群鱼儿在稻田间欢快地游动。这是陈友富最新尝试的稻鱼共生模式。

“我们已经注册了‘丰粒陈’商标,并且正在筹备开通抖音账号,准备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来推广‘丰粒陈’大米。”陈友富说。已经联系了镇里的电商服务中心,他们答应派专人指导我们。

“陈书记说干就干的劲头感染了我们年轻人,现在手机都能卖货,我们这么好的大米,更应该让全国人民都尝尝。”村民李豪杰说。作为村里少有的“90后”,他主动来和陈友富商讨“丰粒陈”大米在线上的运营。

如今,龙河镇已有四五个村加入优质稻种植,光是冉家河村就带动四五十户农户种植。


书香丰都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太平坝乡:乡村旅游催生乡村经济新业态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