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记者 李倩倩
眼下正值盛夏六、七月,蝉鸣与热浪交织,水果市场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销售旺季。进口水果凭借独特的异域风味、精致的包装和“高端”定位,成为不少市民果篮里的“新宠”。然而,记者连日走访县城多家水果批发市场、商超及街边水果店后发现,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进口水果背后,产地造假、保鲜隐患、价格虚高等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掉入“陷阱”。
假洋货变身“高端水果”
产地造假乱象丛生
记者在县城一家水果批发市场看到,一箱箱印着“泰国金枕榴莲”醒目标签的货物整齐码放在摊位前,批发价每公斤仅12.5元,而正规渠道的泰国金枕榴莲批发价普遍在每公斤20元左右。记者拿起一箱榴莲仔细查看,发现箱体包装粗糙,榴莲柄早已干枯发黑,凑近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酒精发酵味。
“这些根本不是泰国货,都是越南来的。”隔壁摊位老板王强(化名)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告诉记者,“每年六、七月是泰国榴莲的尾季,产量大幅下降,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消费者就认‘泰国金枕’这个招牌,不少商家就用越南、马来西亚的普通品种,换个包装、贴个标签,摇身一变成了高价货。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
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采购的水果店老板刘女士,她一边挑选榴莲一边无奈地说:“我知道有些榴莲不是正宗泰国货,但价格便宜,拿货回去好卖。现在消费者就认牌子,我们小本生意,不跟着卖就没生意做。”在她看来,产地造假在行业内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在县城另一家精品水果店里,“美国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等进口水果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店员热情地推销:“这些都是空运过来的,新鲜得很,口感特别好。”当记者要求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时,小张的脸色瞬间变得不自然,支支吾吾地说:“文件都在老板那里,您放心买,我们店开了这么久,信誉一直很好。”
市民李芳就曾吃过这样的亏:“去年夏天,我在一家水果店花了500多块买了一盒‘日本晴王’葡萄,结果吃起来和普通葡萄没什么区别。后来听懂行的朋友说,六、七月根本不是日本晴王的出口期,市面上卖的都是国产阳光玫瑰,换个包装就敢卖高价。”
健康隐患暗藏其中
违规保鲜手段频现
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给进口水果的保鲜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商家为了延长水果保质期、提升卖相,使用的保鲜手段令人触目惊心。
在一家冷链仓库,记者看到工人正拿着喷壶,对着刚卸下的进口车厘子喷洒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这是保鲜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能抑制霉菌生长,延长保质期。”仓库负责人解释道,“但如果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残留超标。有些小商家为了效果好,甚至会超量使用。”
除了保鲜剂,打蜡也是进口水果常见的“美颜”手段。记者走访了县城多个水果零售店发现,一些牛油果、苹果的表皮异常光亮,在灯光下甚至能反光,仔细观察还能看到细微的颗粒状物质。一位从业多年的水果摊老板私下透露:“给水果打蜡是行业常规操作,正常的食用蜡能保护水果表皮,但有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用工业蜡替代。工业蜡含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长期吃肯定对身体不好。”
市民周燕对此深有感触:“上次我买的进口苹果,放了半个月都没坏,摸起来还有点滑腻腻的,总觉得不太对劲。现在买水果都不敢买太漂亮的,就怕有问题。”
层层加价与虚标陷阱
价格迷雾令人困惑
进口水果的价格一直是消费者心中的谜团。记者以智利车厘子为例,详细追踪了其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变化:在智利产地,每公斤车厘子的收购价约为30元人民币;经过跨国海运、冷链运输、关税等环节,到国内批发商手中时,价格已上涨至60元;再经过零售商层层加价,最终在超市的售价高达150元,价格整整增加了4倍。
“运输成本高,损耗也大。”水果批发商陈老板无奈地说,“特别是这几个月天气炎热,车厘子在运输途中很容易腐烂,损耗率能达到20%~30%,这些成本都要算在售价里。”
然而,除了正常的成本加价,部分商家还存在恶意虚标高价的问题。在县城某小区门口的水果店,一盒包装精美的“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礼盒标价298元。当记者询问老板价格为何如此之高时,老板直言不讳:“其实就是普通国产奇异果,换个漂亮包装,价格就能增加几倍。现在消费者就吃这一套,觉得包装好、价格贵的就是好货。”
市民张宽对此深感无奈:“进口水果价格太不透明了,同样的品种,不同店里价格相差很大。我们也不懂行情,只能听商家说,花了冤枉钱都没处说理。”
短评:
别让“猫腻”毁了进口水果市场
进口水果以其独特风味和新奇卖点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然而,记者调查却揭开了重重“猫腻”,产地造假、保鲜隐患、价格虚高,桩桩件件,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
这一系列乱象的根源,在于商家的逐利心理和监管的缺失。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放弃商业道德和诚信底线。而监管部门在市场巡查、质量检测、价格监督等方面存在漏洞,未能及时有效遏制这些不良行为。
要整治进口水果市场乱象,需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严格检查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证明、报关单等文件,打击产地造假行为;加强对保鲜剂、工业蜡使用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同时,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打击价格欺诈和虚高行为。商家应增强自律意识,诚信经营,通过提升服务和品质来赢得消费者信任,而不是靠不正当手段牟利。消费者也要提高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在购买进口水果时,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相关证明文件,遇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
进口水果市场不应被“猫腻”笼罩,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消费者在炎炎夏日放心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水果,让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