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详情
近日,县残联带队护送14名残疾人前往丰都籍在粤商人创办的五金配件厂应聘。在厂区负责人引导下,残疾人应聘者实地参观工厂,详细了解工作内容、环境、薪资待遇等情况。参观结束后,12名残疾人愿意留下后,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残联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当地医院,安排专人陪同他们进行入职体检,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为残疾人铺就就业 “快车道”。
对待残疾人群体的态度、在助残事业上的作为,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助残事项或许相对小众、繁杂,却须及时办、接力办、用心用情去办。
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从“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李泽秀身残志坚创办养殖合作社,到张国象夫妇带动乡邻共富,再到 “中国好人” 陈星银用残缺身躯扛起家庭责任······他们虽身有缺陷,却努力拼搏,身上闪耀的光芒、展现的品质,诠释了内心的强大、对生活的热爱,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在时代舞台上书写着精彩纷呈的奋斗华章。
然而,一些残疾人在参加应聘时,却受到不公平待遇。
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享有机会,命运使他们“折翼”,社会要为他们安上“隐形翅膀”,保障他们的就业权。
近年来,我县在残疾人就业领域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拳”频出。税务部门与民政、残联协同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以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助残热情;各个乡镇街道采用“培训—扶持—就业”模式,为残疾人定制技能课程;各类招聘会、创业扶持项目的开展,让残疾人投身种养产业。这些举措如点点星火,照亮了残疾人的职业发展之路。
尽管我县在残疾人就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一系列扶持政策与实践举措持续落地,但残疾人就业的现实困境仍存在。一些企业为谋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通过“挂证充数”“虚构岗位”等手段进行虚假用工,此类违规操作因用工形式隐蔽、核查取证复杂,成为监管层面难以根除的“顽疾”。这一乱象不仅扰乱就业市场秩序,更暴露出残疾人就业的深层矛盾:政策红利与企业意愿间存在显著落差,企业在招录残疾人时,既要投入资金改造无障碍设施、定制专项培训课程,还要承担因员工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的效率损耗风险。部分企业虽设置了残疾人岗位,却因缺乏精准的能力评估与岗位适配机制,陷入“有岗无人”的僵局,而众多渴望就业的残疾人也因技能与岗位的错位,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形成双向困局。
破解困境,需多方协同发力。构建智能监管体系,让数据共享与区块链技术成为“火眼金睛”,实时甄别违规行为;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以分级补贴减轻企业负担,用动态税收优惠引导长期用工;优化就业服务生态,从个性化能力评估到订单式技能培训,再到智能匹配平台,让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与此同时,社会的温度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成为残疾员工融入社会的勇气源泉。当尊重、理解与包容成为共识,平等就业的土壤才能更加肥沃。
营造公平的社会空间、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必能点亮更多“折翼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之灯。而“一个都不能少”的无疆大爱,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和发展标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帮助,每一位“折翼者”安上“隐形翅膀”,他们就能乘着时代的东风,自由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记 者:江忱菊 林雪琴/文 陈治同/图
编 辑:李玉婷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周国勇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