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丰鸣】触目惊心!永久基本农田为何沦为“垃圾场”?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3582 更新时间:2025-05-20 09:15:22

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曝光,湖南湘潭、江西萍乡等地出现令人痛心的一幕:本应承载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却被建筑垃圾、工业固废长期侵占。地方政府仅以“表面覆土”应付整改,让中央“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沦为纸上谈兵,暴露出部分地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行之殇。


一

“表面整改”成遮羞布


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黑家湾社区,一块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覆盖,当地政府所谓的“整改”,不过是简单覆土,底下水泥块、钢筋依旧堆积。村民无奈表示,媒体曝光后问题仍未解决,农田持续撂荒。萍乡市湘东区更甚,杨家田地块、岩下里地块违规设置弃土场,“渣山”高达十余米,占地数百亩,工业固废随意倾倒,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这种“卫星拍不到=问题不存在”的荒诞逻辑,将监管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尽管我国已构建自然资源遥感卫星监测体系,可实现2米分辨率影像全天候监测,但地方“技术反制技术”,以掩耳盗铃式整改蒙混过关,折射出人防环节的失守。


二

利益驱动下的灰色链条


建筑垃圾违规倾倒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利益链。企业为节省每吨30-50元的合规处理成本,甘愿以5-10元低价非法倾倒;部分地方政府因税收、就业压力,对违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短视行为,正严重透支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长期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抛诸脑后,默许“以垃圾占良田”的变相土地腾挪,实质是将耕地保护成本转嫁给生态环境。2025年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15.46亿亩,若此类行为蔓延,红线将成“虚线”。


三

基层治理之困和破局之道


基层执法力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让好政策难落地。比如湘潭推行的建筑垃圾“三联单”制度,因缺乏追踪能力和处罚威慑,沦为“纸上流程”。但对比广东“田长制+补偿激励”模式——将耕地保护补助提高至35元/亩・年,并实施跨区域调剂机制,有效激活了基层保护动力,这一差距凸显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迫性。


要实现从被动整改到系统治理的破局需多维度发力:

法律“长牙齿”。建立“耕地保护一票否决” 考核,将整改与官员晋升、财政拨款挂钩,对恶意破坏耕地行为提高量刑标准。

科技强赋能。构建“天-空-地”监测网,推广AI图像识别、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预警耕地异常,让表面整改无所遁形。

利益重平衡。借鉴广东补偿机制,对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用地指标、资金奖励;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以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文化塑意识。将耕地保护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VR技术直观展现土地退化后果;推广“田长制+网格化”,发动全民监督,让保护成为全民自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更是文明存续的“生死线”。当建筑垃圾掩埋良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唯有以系统治理破解困局,让“永久基本农田”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才能守护好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为子孙后代留一份“耕”基。


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这不仅是对当下的责任

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本文不代表“看丰都”观点和立场)

作者:北冥有鱼

书香丰都 记者调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生态文明——寻找丰都车前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