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之窗 > 详情
记者 李倩倩
近年来,县人民法院始终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狠抓审执主业
夯实公平正义根基
法院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大。自2022年以来,县人民法院以“提质效、强监督、树公信”为目标,全力推进劳动争议审判执行工作。三年间,共受理劳动争议类案件659件,审结618件,审结率高达93.78%,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255件,调撤率达41.26%。
“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确认劳动关系、劳动报酬、经济补偿、工伤保险待遇等方面,高发于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案件呈现出涉诉主体多元化、争议内容复合交织、新业态用工纠纷逐渐显现、个案示范效果愈发明显的特点。”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廖春丽介绍。
据悉,这些案件数量的“二升一降”态势尤为明显,劳动者主动维权意识显著上升,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较高,涉农民工群体案件达34%;示范效应逐步升高,群体性案件(3人以上)占比从8%上升到11%,如某建筑公司拖欠27名农民工工资案,法院通过“集中调解”模式,促成公司主动结算,其余农民工参照调解,实现个案裁判对同类纠纷化解产生示范效应;通过“先行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下降了14.4%,其中30日内结案占比约三分之一。
“我们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不断优化审判流程,提高审判效率,让劳动者能够尽快拿到应有的权益。”廖春丽说。
多元共治施策
打出权益保护组合拳
县人民法院还积极推动多元共治,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合拳”。
近年来,县人民法院依托老马工作室、“法润新禾”“一街道一法官”、易解平台等,对欠薪、合同争议等领域风险隐患问题及时排查,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我们创新‘靶向普法’+‘送法上门’宣传模式,针对劳动争议高发的建筑业、服务业等高风险行业,采用‘5G车载便民法庭’播放‘劳动法微课堂’送法上门,深入工地、社区开展巡回普法26次,并推出‘职工权益服务包’与‘用工风险提示’,覆盖劳动者3000余人。此外,还采取‘法官说法’‘以案说法’‘法说身边事儿’等形式进行线上普法,让劳动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廖春丽说。
2022年以来,县人民法院运用“简案速裁、繁案精审”机制,适用简易程序审结案件460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57天,并选取劳动争议典型案件开展示范庭审3场,邀请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旁听,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此外,还联合川渝两地四家基层法院发布八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办理的某水泥公司诉郎某劳动争议案写入2024重庆市法院年度工作报告,并入选重庆市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将司法的“金点子”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
“我们通过财产查控、失信惩戒等刚性手段打通兑现胜诉权益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县法院还联合相关行政部门处置抵押船舶,与银行协商优先清偿船员工资,14名船员126万元欠薪全额兑现,该案获评重庆市‘保障劳动者权益十大典型案例’,让老百姓劳有法依,劳有所得,让‘纸上权益’变‘真金白银’。”廖春丽说。
五方联动发力
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
“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工作体系,与检察院、工会、人社、司法局五方联动,常态化召开联席会议,为裁审衔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形成维护劳动者关系的工作合力。”廖春丽告诉记者,除了构建“信息共享”交流平台,设立五方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县人民法院还联合工会进工地、进园区、进企业进行法律宣传,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劳动者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对企业、职工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同时,启用“五方联动”机制,合力化解船舶公司与十余名劳动者的劳资纠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