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五一劳动节到了,咱们聊聊现在年轻人常说的“躺平”。这词儿听起来像是不想努力,但背后藏着很多现实的累,也藏着大家对“怎么活才算值”的新想法。
一、为什么想躺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不是不想拼,而是拼得有点迷茫。就说上班吧,在大城市里,经常加班到深夜,一个月工资一万块,可房价一平米十万,干一年都买不了一个厕所。送孩子上培训班,一年学费够爸妈半辈子积蓄;35岁还没升职,就担心被裁员,好像永远在跟时间赛跑,却不知道跑向哪儿。
这种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就像每天在“仓鼠轮”上跑,忙忙碌碌却原地踏步。有人说“躺平”是懒,其实不是。你看现在2亿人选择灵活就业,有人拍短视频记录农村生活,有人做宠物殡葬师,他们不是不干活,而是不想在没意义的“内卷”里耗光自己。比如为了陪领导喝酒伤身,为了毫无价值的报表熬夜,这些“无用功”让人越干越怀疑人生。
二、换条路找自己的价值
当传统上班模式让人喘不过气,很多年轻人开始换赛道。我们刷短视频时,看到那些教做手工的、拍乡村生活的、讲解历史的博主,他们其实在做新的“劳动”。还有电竞选手、汉服设计师、跨境电商卖家,这些职业十年前可能听都没听过,但现在成了很多人的饭碗。
为啥他们愿意选这条路?因为这些工作能让人“做自己”。比如李子柒把做饭、养蚕拍成视频,火到国外,让传统手艺成了“流量密码”;电竞选手打比赛拿冠军,让兴趣变成了职业荣耀。相比不少60后觉得“工作是挣钱”,很多Z世代认为“工作要让我觉得自己有用”。这不是任性,是因为现在社会有了更多可能。互联网让小而美的职业能活下去,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喜欢的活法。
三、啥是“有意义地躺平”?不是躺平,是换种姿势前进
“躺平”和“奋斗”不是对立的。真正的“有意义地躺平”,是拒绝无意义的消耗,把力气用在值得的地方。比如:不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别人争着考公务员、进大厂,你可以试试做自由插画师,只要能养活自己,活得开心就好。
停下不是放弃,是充电。如果每天加班到崩溃,不如暂时休息,学个新技能,比如剪辑视频、做烘焙,说不定能打开新出路。
找有温度的事做。送外卖不只是“跑单”,可以顺便记录城市故事;当客服不只是“接电话”,可以真心帮用户解决问题,让工作有成就感。
这需要社会和个人一起努力。对年轻人来说,别把“躺平”当借口刷手机,而是想想“我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对社会来说,别只看“赚多少钱”“当多大官”,要尊重各种劳动。比如现在有些城市给快递小哥评“人才”,给自由职业者交社保,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只要干得有价值,啥工作都值得尊重。
四、从“拼命卷”到“自由创”
现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以后很多重复性工作,比如流水线、简单客服,这些都可能被机器代替,但这反而给了我们机会。人类最厉害的,是创造力、情感和审美。所以,与其在“内卷”里拼谁更能熬夜加班,不如早点培养这些能力:做有创意的事,比如设计小众首饰、写小说、做独立游戏;做有温度的事,当养老护理员、宠物医生、心理咨询师,这些需要人情味的工作,机器代替不了;做能链接世界的事,通过跨境电商卖家乡特产,用短视频分享非遗文化,让自己的劳动被更多人看见。
劳动节的意义,从来不是比谁更“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劳动,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就像蒲公英,它不是“躺平”在地,而是随风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时代,既不被“必须成功”的压力压垮,也不浪费自己的才华,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活法”。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自由。
文/北冥有鱼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