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助人为乐类(2人)
陈会芝,男,79岁,中共党员,丰都县社坛镇陈家岩村村民,大堡革命烈士墓义务讲解员。他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面向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宣讲英雄事迹10余年,赓续英烈精神,传承红色记忆。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热心帮助邻里、主动服务社区,用行动践行党员初心。他常说:“只要还有口气,就要为家园出力。”他用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义务植树、清扫村庄等公益事业。如今虽年逾古稀,他仍以烈士精神激励年轻一代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秦光天,男,90岁,中共党员,丰都县包鸾镇包鸾村村民,退伍军人。自幼失去父母,他在部队“大熔炉”中锤炼成长,退伍不褪色,扎根基层、服务群众38年。本应颐养天年的他,每天清晨扛着扫帚义务清扫包鸾坝道路,五年来风雨无阻清扫道路2000余公里。他自掏腰包发起成立“老年互助银行”,搭建起空巢老人的“暖心驿站”。他还到“新丰书院”学堂宣讲革命故事80余场,弘扬革命精神。这位银发党员用扫帚书写奉献,用宣讲传递信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着最美“夕阳红”。
见义勇为类(1人)
黄斌,男,55岁,中共党员,丰都县畅丰公路养护有限公司包鸾养护站站长,退伍军人。2024年7月19日傍晚,正值长江丰都段洪峰过境,趸船码头突发溺水险情,一名六旬老人不慎溺水。千钧一发之际,黄斌没有丝毫犹豫,选择挺身而出。面对浑浊江水与超预期流速,他采用蛙泳姿势追踪百米,突破身体极限,以1分45秒生死速度游到溺水者身边,将其托举出水面。施救中,溺水者本能挣扎,他险被拖入漩涡,迅速调整泳姿,单手托人单手划水,耗尽体力将其拖回岸边,并实施急救使溺水者苏醒。面对家属致谢,他坦言:“人命大于天,党员就该冲在前。”获评丰都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诚实守信类(1人)
朱廷财,男,50岁,丰都腊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双龙镇新农人互助会会长。2021年,他返乡创立粮油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烘干整理、智能仓储、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全链条,提供1200余个岗位,专设“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千户群众增收。他捐资80余万元,用于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民生设施。2024年10月,朱廷财运营的供销社网点上线,向购买化肥的农户赠送榨菜种子,并承诺保底回收榨菜。2025年,榨菜市场价暴跌至0.25元/斤。面对榨菜滞销困境,他坚守承诺,以0.35元保底收购2000吨,自担亏损40万元。他以诚信立企、实干兴业,践行“共富同行”承诺,诠释新时代企业家为民情怀。获评丰都县第三届“十佳新农人”。
敬业奉献类(5人)
李飞,男,53岁,中共党员,丰都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重庆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在3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态度和“专一行、精一行”的奉献精神,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从卫健系统到县域医院改革发展,留下了“敢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担当印记。他所带领的团队连续9年被县委评为“优秀班子”,市对县卫生健康综合目标考核连续3年获渝东北片区一等奖,并成功获得3项国家级表彰项目,争取到5项国家级、市级改革试点示范项目落地丰都,促成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合作,挂牌成立“重医附一院丰都医院”。获评丰都县“拓荒牛”先进典型、“突出贡献个人”。
王晓莉,女,40岁,中共党员,丰都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社区民警。从警12年,她坚守为民初心,处置突发警情百余起,救助群众50余人。2023年执勤时,一名4岁男童误入车流,情况危急,她飞身冲入车流护住男童;2024年面对轻生女子,她以百米冲刺速度抓住其手臂,7分钟生死救援。两次险境中,她践行“快一秒就多一线生机”的信念,用身躯筑成安全屏障。业务精湛、担当果敢的她,被群众誉为“最美民警”。她用行动诠释了“危急时刻,警察就是群众的安全盾牌”,在车流、桥栏边书写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
刘树国,男,65岁,丰都县三建镇大河坝渡口渡工。他40年如一日守护大河坝渡口,每日凌晨检查渡船安全,累计平安摆渡20余万次。他曾多次勇救落水者,1985年寒冬跃江救童,2000年竹竿拉回农妇。他收入微薄但心怀大爱,汶川地震捐出2000元,武汉疫情再献500元。日常渡运随叫随到,他曾淌齐胸洪水背村民过河,深夜23点护送急症患者就医。他用脊梁托起生命之重,以半生丈量民心厚度,在1400米航道书写凡人史诗。长江畔的摆渡人,他用一生诠释:英雄不必身披金甲,凡人善举亦可照亮山河!
戴灿禄,男,48岁,丰都县青龙乡兴隆村卫生室医生。他用30年践行“生死承诺”,独创“竹片接骨+草药消炎”特色疗法,用竹片固定骨折伤肢,用蒲公英、鱼腥草治疗炎症。他的笔记本上,至今留存着多种本地草药图谱和2000余例病例记录。面对乡村医疗体系革新,他坚持留守深山,为贫困户垫付药费超千次,累计救治8万人次、1700余例急症患者。他骑着摩托穿梭乡间,让群众实现“小病不出村”,被誉为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护者”。
陶世权,男,55岁,中共党员,丰都县仁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他扎根基层30余载,以敬业奉献书写为民情怀。从农技员转型为文化专干,他白天田间教授育秧防虫,夜晚带领村干部走访农户。他牵头修复陶氏宗祠,整合社会捐赠、集体经济等资金,建成“新丰书院”,让百年祠堂焕发新生,成为基层治理与乡愁记忆的文化地标。2024年7月11日,丰都突发暴雨引发洪涝,他化身“生命哨兵”,利用应急广播轮番喊话,洪水警报通过194个应急喇叭响彻仁沙,2000余名群众及时安全转移。“应急广播显身手、防汛救灾护平安”获评全国十佳典型案例。
孝老爱亲类(1人)
王清贞,女,55岁,丰都县兴龙镇十字口村村民。自嫁入婆家,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干农活、照顾身体欠佳的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婆婆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她每日端茶递水、悉心呵护,20多年无怨无悔。如今,两个弟弟长大成人,外出务工养家,她又主动承担起照顾侄儿侄女的重任,每天风雨无阻接送他们上学,也从不计较侄儿侄女的日常开支,总是默默付出。她还是一位“好邻居”,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帮助邻居。她勤俭持家、家庭和睦、乐于助人,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自强不息类(2人)
万嘉清,男,61岁,中共党员,丰都县三合街道平都东路社区居民,丰都县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他自幼多病,8岁因事故致残。初中辍学后,受《轮椅上的梦想》及保尔·柯察金等人物激励,重燃斗志。他自学农学中专,钻研新闻写作,徒步30里购书苦学。他深入基层采写,形成“采访—打磨—核实”的严谨写作风格,发表《院坝卖药郎》等通讯,疫情期间创作《赞美您,美丽的白衣天使》等抗疫诗文,在《中国乡村》等平台发表多篇作品,《数字赋能的魅力》获评重庆市残联征文二等奖。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接力前行,用文字点亮生活,将心声流露笔端,以墨香收获喜悦!
杜小锋,男,21岁,丰都县许明寺镇坪桥村村民,新丰书院“乡村文化运营官”。命运予他残缺之躯,他却以左手指尖勾勒出生命的璀璨星河。幼年丧父、右肢失能的杜小锋,在哥嫂的羽翼庇护下,将苦难淬炼成向阳而生的勇气。2023年,这个从山野走出的青年,以“左手厨师长”为网名,用颤抖却坚定的左手执起镜头,让许明寺镇坪桥村的袅袅炊烟、梯田云海化作15亿次流量的时代注脚。当数十万粉丝惊叹于他镜头里的美好乡村生活时,鲜有人知那每帧画面背后,是常人三倍练习量的汗水凝结。他常说:“真正的美好生活,不仅要自己看见,更要让更多人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