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我县众多基层干部为宣传家乡文旅秀出“十八般武艺”的精彩画面。虎威镇香岩村村支书在特色果园中,热情洋溢地推销着刚成熟的优质桑葚,黝黑的脸上满是质朴的笑容;又或是身着传统服饰的包鸾镇包鸾村女村支书,在丰收馆前,跳起结合了当地民俗元素改编的舞蹈,展示乡村美景和非遗工艺品······这些有趣又有情的“丰味”视频,成了乡村振兴“新农具”,在丰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耕犁出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田野。
奇思妙想的创意碰撞上基层干部“豁出去”的实干劲头,再缀以面对镜头时略带羞涩的真实表情,一个个充满“丰味”的视频在网络空间持续“圈粉”。而比形式创新更打动人的,是镜头背后那份质朴的助农初心。
据相关统计,2024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56万亿元,短视频带货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丰都,这一趋势同样显著。通过基层干部的“丰味”视频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丰都的特色农产品和文旅资源。消费者坐在家中,通过屏幕就能直观领略到丰都农产品生长的优质环境,农民们也借此获得了直接面向市场的宝贵表达渠道。这种打破传统中介环节的产销对接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或许这正是数字经济赋能丰都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这股宣传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一种方法火爆后,就跟风模仿,内容同质化严重,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基层干部“魔性尬舞”过度娱乐化,只为“出圈”,则有可能沦为贻笑大方的“噱头”。此外,过于追求流量效应,忽视了对家乡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的深度挖掘,导致宣传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触动观众。
若想让希望田野上的 “丰味” 视频走得更稳、行得更远,需凝聚多方智慧与力量。乡镇部门可定期组织短视频创作培训,内容涵盖脚本撰写、镜头语言、剪辑技巧、直播运营等全流程技能,并邀请行业专家、网红博主分享经验,开展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让基层干部从“会拍视频”向“拍好视频”进阶。
此外,短视频宣传不能止步于“涨粉”,更要注重将流量转化为实际效益。对于丰都而言,既要借助基层干部“十八般武艺”的创新手段吸引流量,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沉淀 “留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将“网红”转变为“长红”。
而基层干部需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产业特色,提炼独一无二的“家乡符号”。比如,在农产品推广上,突出红心柚、麻辣鸡等特产的种植加工故事,避免同质化,并通过“一乡一品一故事”的方式,让每条视频都承载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增强内容辨识度和吸引力。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新农具”也需授之于民。基层干部要强化农民互联网思维,通过组织电商培训、培育直播达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等举措,支持更多农民开设网店,让田间地头的优质农货搭乘“数字快车”走向全国,真正实现以“数智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林雪琴/文 陈治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