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栗子乡建龙村蓼叶坝
包鸾镇包鸾村春分小院
记者 李达元
县农业农村委紧紧围绕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这条主线,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突破口,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学习“千万工程”先进经验,答好乡村振兴发展之问、民生改善之问,夯实筑牢现代化美丽丰都建设的乡村底色,精心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024年,包鸾镇达到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建设要求,同时,包鸾镇龙井、栗子乡金龙寨等共10个村(社区)达到巴渝和美乡村先行村建设要求,包鸾镇弹子石、花地堡等共90个村达到巴渝和美乡村推进村建设要求,100个院落达到巴渝和美院落建设要求。”近日,县农业农村委乡村建设科科长张宽说。
乡村“颜值”和“气质”极大提升
晨光初破,薄雾轻绕,站在仙女湖镇李家湾村的高处放眼望去,仿佛融入了一幅动人的巴蜀山水画卷。该村是2024年我县达到巴渝和美乡村推进村建设要求的90个村之一。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建管用机制,我们将‘共同缔造’理念付诸实践,村组干部与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李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蔡兴昌说。
走进包鸾镇弹子石村,只见乡村公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修葺的栅栏围成了花坛、菜园。花坛点缀了村庄,菜园里种满瓜果蔬菜,不仅扮靓了乡村风貌,更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
张宽介绍,县农业农村委常态化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做到物品归顺、垃圾归桶、柴草归堆、畜禽归圈。同时推进村庄小微公园、公共绿地建设,引导村民对房前屋后进行小菜园、小果园微改造。以“五清理一活动”为契机,有效整治无人居住的废旧房、房前屋后的杂物堆、田间地头的废弃物、管线“蜘蛛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将加快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激活公共土地资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由面成片,持续提升乡村‘颜值’和‘气质’。”张宽说。
“厕所革命”让村民过上品质生活
“以前的厕所卫生状况差,现在新修的厕所既宽敞又明亮、干净又卫生。”栗子乡金龙寨村村民陈光学感慨道。
张宽介绍,县农业农村委落实农村厕所三年“提质年”攻坚计划,严格推行“首厕过关制”“过程验收制”,加强对农村户厕建设过程监管和指导,确保群众一次性修建合格,全面提升农村厕所质量。
“2024年,我县投入了专项资金,新建农村公厕20个,改造农户卫生厕所1000户。”张宽说,水冲式厕所替代旱厕,农村地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转变,从传统农耕迈向多元产业发展,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直镇中学旁曾有一口长约250米、宽约50米的“臭水塘”。镇政府从根源入手,将污水管网整修作为水塘整治的重点,新建污水管网,设置10座污水检查井并清掏化粪池,有效解决了管网堵塞、污水入塘问题。
“十直镇是我县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典型案例之一。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我们扎实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对全县2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原有养殖场(户)开展长效监管,要求新开工规模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确保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污染资源化利用率达82%,从而有效遏制粪污黑臭水体产生。”张宽说。
为群众送服务、送关怀、送温暖,持续推动基层治理有“魂”、有序、有力、有效……在深化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中,双龙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凝聚多方力量,健全网格组织体系,让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每一个角落。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镇紧扣‘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围绕破解‘一内一外、一老一小’群体管理服务难题,探索‘三微三事’基层治理模式,建好三级综合治理、文明实践、数字乡村平台,成立农民工工会、家庭教育互助、老年关爱互助三个组织,扎实推进全镇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双龙镇党委宣传委员刘秦杰说。
双龙镇的成功实践为全县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张宽介绍,乡村治理是巴渝和美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村委会、群众互助组织和社工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和美乡村共治平台,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我们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积分兑换、和美院落创建、‘十大孝善人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带动引领,村民切身打造,营造出‘人人谈改善、户户比着干、村村争示范’的浓厚氛围。”张宽说。
此外,我县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明显,矛盾调处机制健全,有效抵制黑恶势力、滥办酒席、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社会风气,干群之间、村民之间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