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4月24日,十直镇七里村的现代农业基地里,南瓜、冬瓜、丝瓜等各类瓜蔓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金黄、雪白的花朵竞相开放,淡淡的花香引来无数蜜蜂、蝴蝶翩翩起舞。一对中年夫妻正在地里忙碌,或为豇豆搭架,或采摘南瓜、黄瓜准备出售。女的名叫魏洪燕,男的名叫范福凤,他们是当地新农人。
返乡创业当菜农
“她是董事长,采访她。我只是她的丘二,负责做事。”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范福凤便用戏谑的方式将妻子魏洪燕推了出来。
2003年,17岁的魏洪燕初中毕业,与大多数农村孩子的人生轨迹一样,开始南下打工之旅。
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一技之长,魏洪燕来到深圳后,先后进入手袋厂、电子厂打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也不高。
“刚开始做学徒,收入有点低。不过,从花钱者,变成挣钱者,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掩饰。”魏洪燕说,第一次领到工资,一向节约的她特地破费了一次,进馆子吃了顿大餐犒劳自己。
后来,工资逐年递增,最高的时候有2000多元。
2008年,魏洪燕怀孕回家待产。为了照顾妻儿,范福凤也一同回家了。至此,夫妻二人便绝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留在家干啥好呢,总不能坐吃山空。
夫妻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就近发展农业项目。
“她是从七里村嫁出去的,这里的生产条件比梁家湾我老家条件好。因此我们选择了这里。”范福凤一旁搭话,妻子老家这一片水源条件好,所以就从村民手中租过来了,以妻子的名义办起了种植基地。
“农村劳动力少,土地利用率不高。他们一次性付10年的租金,村民有了稳定的收益,好事一件。”七里村党支部书记任思其说,60来亩土地在夫妻手中重新披上绿装。在他们的带动下,以前不少自给自足的村民也开始种菜卖。
创业起步遇尴尬
虽然没有独立种过庄稼,但夫妻俩知道自然农业是靠天吃饭,他们的那点家当承受不起风险。于是决定发展大棚蔬菜。
发展初期,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夫妻遭遇了一些尴尬事情,其中有两件至今难忘。
一件事发生在2008年,他们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开始做前期工作。因为自己不会搭建大棚,从忠县找到一个师傅。因为工程量少,师傅只承认按天计算工资。700元一天,包接包送包伙食,每天一包烟,天气热了还不愿意来,做起活路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慢腾腾的。
“实际用工成本每天超过1000元,几乎相当于我们在外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自己上门请来的工人,又不好意思喊他不来了,只是心疼呀!”魏洪燕说,搭棚工资超过了预算,资金缺口只得从别的地方挤。
范福凤说,虽然自己文化不高,但肯学吃得苦。此后,生产中需要的钢筋工、电焊工、水电工方面的技术活,都是自己摸索着干,少说也节约了10万元成本。
另一件事发生在二人种植蔬菜的初期。
刚开始在蔬菜种类选择上没经验,以为种植好卖的、价格贵的就能挣钱。殊不知里面名堂多,一季蔬菜下来,除去本钱,是有一点利润,但总觉得哪里不对,一时半会没有搞懂。
“原因在于叶子菜好卖产量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比对,魏洪燕、范福凤找到了问题所在。
“叶子菜采收时要扎把,很费事,又不压秤,同样重的菜要多运几次。同样面积,收入要少很多。”范福凤在一旁补充。说吧,他顺手从一旁的南瓜藤上摘下一个南瓜儿,“这个南瓜看起来不大,一斤半的样子,市场上可以卖四五元,三斤左右的叶子菜才赶得上这个南瓜的价钱。”
这些尴尬,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精打细算,突破发展瓶颈步入正轨。
生态种植品质好效益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夫妻二人不仅发现,瓜果类比叶子菜种植效益高,而且当地的土壤更适合瓜果类蔬菜生长。于是立马转向,主要种植南瓜、冬瓜、黄瓜、丝瓜、豇豆、四季豆、茄子、西红柿、辣椒等10多个种类蔬菜和西瓜,其中辣椒就有七八个品种。大棚数量也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41多个。种植面积也由不足5亩增加到60来亩。
“竞争是无情的,在我们种植业遇到困难时,当地党委政府给予了帮助。”魏洪燕说,十直镇将他们纳入新农人加以培育,从技术帮助,到项目扶持,让她们信心更足,决心放开手脚干,在蔬菜品质上做文章。
在基地的一角,两堆微黑的物质有点扎眼。“这是还未用完的有机肥,都是从养殖场拉回来的猪粪。”范福凤说,粪水分离后的猪粪加入酵母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成为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不仅改善土质、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蔬菜品质,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看到魏洪燕的蔬菜是施用的有机肥,尽管时不时价格比别人的高一点,不少商贩也愿意主动上门采购。
“自己得空也运到石柱和周边乡镇去批发、零售,毕竟能多买点钱。”魏洪燕说,遇到蔬菜行情好的年份,一年可以卖四五十万元。
魏洪燕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她家还在培育种苗,每年销售蔬菜商品苗50万株左右,至少卖20万元。目前还有10来万株苗子待售,根据季节特点,这些苗子主要销售地为丰都、忠县一些高海拔地区。
记者手记:
脚踏实地干 农业也能挣钱
种庄稼没得搞头,还不如外出打零工。在不少人心里,都会这样想。但,魏洪燕、范福凤夫妇不是这样想的,而且用行动否定了人们对农业的误解。
种植庄稼有没有搞头,关键在于你怎么种。如果出工不出力随意种、不懂技术乱种、不相信科学蛮干、不研究市场需求盲目种,那是种不好庄稼的,自然难于挣钱,甚至还会亏钱。
魏洪燕、范福凤这对八零后新农人,逆势而为,返乡当新时代农民,在家乡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在种植中,积极开动脑筋,以单位面积做实验,仔细比对前后收益、认真研究市场需求,总结得失,努力做好品质提升文章,60余亩田地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收益,自己每年也有六七十万元的收入。16年来,他们持之以恒,用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脚踏实地干,科学种植,紧跟市场需求, 农业也能挣钱。
记者:邓尧予 邓均
编辑:彭春蓉
编审:杜成波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