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在仙女湖镇金竹林村,新农人肖寿清与蜜蜂为伴,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从养蜂“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奋斗故事,不仅为自己的生活酿造出甜蜜,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和生态维护贡献力量。
近日,记者在仙女湖镇金竹林村看见新农人肖寿清正小心翼翼地掀开蜂箱上的保温材料,仔细查看箱内蜜蜂的情况。
肖寿清查看蜂箱内蜜蜂的情况
从异乡漂泊到深山寻梦
1988年的金竹林村尚未通公路,土地贫瘠,石头遍布,种植粮食不仅耗费人力,运输售卖也极为不便。17岁的肖寿清背着行囊挤进绿皮火车,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北上务工之路。
在外打工的八年里,肖寿清每逢过年都会回乡陪伴家中老人。每次回来,他都能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公路修起来了,农作物种类日益丰富,养殖业也开始兴起。这些变化在肖寿清心中种下了回乡的种子。
直到1996年,肖寿清返乡结婚后,决定和妻子留在家乡发展。为维持家庭生计,他一边在附近工地打零工,一边和妻子种植烤烟。然而,随着孩子的出生,他们的收入远不够家里的开支。当看到邻村蜂农抬着沉甸甸的蜜桶时,他心中的“养蜂梦”被悄然点燃。
“当时觉得养蜂人工投入少,收入也比较稳定,很适合我们家劳动力缺乏的情况。”肖寿清说。
金竹林村的春天弥漫着槐花蜜的清香,却没能甜透肖寿清的心。最开始,肖寿清拿着别人送的几个蜂桶,学着其他养蜂人的样子将蜂桶摆放在自家屋檐下,结果几天过去,蜂群始终不愿驻足。
“我们村里虽然有养蜂传统,但村民大多只是养来取蜜自家食用,并无规模化养殖的经验可供借鉴。”肖寿清说。
寒冬里冻僵死亡的大批蜂群,蛰痛手臂脸颊的毒刺,都成了这位“门外汉”的学费。他开始专研《中蜂饲养指南》等书籍,不断地前往各个村规模养蜂人的家中探寻经验,通过电视、手机反复查看蜂王培育视频,甚至琢磨出“阴天穿深色衣”的防护秘诀。
蜂箱里的技术革命与生态密码
2017年,肖寿清和同村的两位养蜂人一起前往云阳考察学习后,决定对自己的蜂箱进行升级。他使用的是传统圆桶,密封性较差,容易被其他昆虫入侵,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方箱可以有效防止其他昆虫入侵和雨水渗入,也更利于我们处理蜂群疾病。”肖寿清介绍道。此外,他去年夏天还网购了取蜜器,更是为他的养蜂事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对于养蜂人来说,三四月份的分蜂群和七八月份后的割取蜂蜜都至关重要。肖寿清养殖的中蜂虽能采集百花,酿出高品质的百花蜜,但出蜜量少,通常一年只能取一次蜜。为保护中蜂,每次取蜜他都需要留下三分之一的蜜量,以便保障蜂群的日常所需。不仅如此,长期的养蜂经历让肖寿清也悟出了生态养蜂的真谛:雨季前预留'口粮蜜',让蜜蜂与自然达成微妙平衡。这种'半糖主义'既保证了蜂群稳定,又让山花蜜保留了最纯净的风味。
甜蜜事业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如今,肖寿清已成为一名新农人,他不仅在养蜂事业上取得了成绩,还肩负起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责任。面对村里新入行的养蜂人,他总是耐心地讲解养蜂经验。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准确的“情报”,年近花甲的肖寿清始终保持着追花人的敏锐,不仅要时常关注着各种花类的花期,还要研究天气变化,即使恰逢花期,但恶劣的天气和空气环境也会让努力功亏一篑,甚至造成蜂群死亡。
“新农人不仅要有新理念和新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责任。我当初刚养蜂时走过了不少弯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帮助乡亲们共同过上甜日子。”肖寿清说。
肖寿清的示范效应像涟漪般扩散,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养蜂,金竹林村的养蜂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肖寿清的甜蜜事业,也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记 者:江忱菊
编 辑:李玉婷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