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鸡舍内恒温恒湿、空气清新,智能喂料系统精准投放饲料,自动饮水系统确保水质纯净,鸡粪通过传送带输送至鸡粪烘干车间……
近日,记者在位于虎威镇香岩村三组的重庆申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城农业”)智能蛋鸡养殖基地看到,基地240万羽蛋鸡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
申诚农业养殖基地全貌
智能公寓里的“幸福生活”
科技让养鸡更智慧
走进申城农业的智能蛋鸡养殖基地,30栋白色建筑在阳光下泛着科技的光芒。
这里的每栋“智能公寓”都配备了智能管家:中央控制系统如同人体神经中枢,时刻感知掌控着公寓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的细微变化;自动调节的通风系统让空气始终保持清新;智能灯光模拟自然光照,让240万羽蛋鸡每天都享受充足的“日光浴”,以保持最佳的生物钟。
基地养殖主管徐广元介绍,每天清晨六点,自动化喂料系统准时开启,五谷配方饲料沿着银色管道精准抵达每个食槽,这是为蛋鸡们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每日定时投喂4次,让蛋鸡摄取足够均衡的营养。自动饮水系统确保水质纯净,24小时不间断供应,水温恒定,满足蛋鸡饮水需求。产下的鸡蛋顺着波浪形传送带滑入集蛋系统,再输送至工作台。工人们轻柔分拣打包,全程破损率低至0.5%。
“以前养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巡检鸡舍,现在盯着屏幕就能搞定。”徐广元说,他轻点控制面板,记者看到调出实时数据显示:温度25℃、湿度60%,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000ppm(指浓度,百万分之一)。
这里全是自动调节。科技不仅让养殖效率提升30%,也为蛋鸡提供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显著减少了疾病发生率,鸡群健康指数稳步提升,鸡蛋产量和品质也随之提高。
饲养员给鸡喂食
变废为宝的“生态魔法”
鸡粪里开出绿色经济花
在鸡粪烘干车间,蛋鸡每天产生的200吨鸡粪正经历‘改头换面’的蜕变。全自动传送带将各个鸡舍清理出来的鸡粪输送至鸡粪烘干车间,经过72小时的生物发酵、高温灭菌、烘干造粒,最终变成颗粒均匀的有机肥。
生产车间空气清新,无异味,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精准控制每个环节。徐广元介绍,这些有机肥颗粒,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鸡粪的固有印象,不仅让养殖基地实现了零污染排放,更为周边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每年3.6万吨的产量可满足3万亩耕地需求。
“刚来时以为要天天铲鸡粪,没想到全是智能操作。”鸡粪烘干车间的技术员王东说,“这套生产线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杀菌的同时保留有机质,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才能更好地成型造粒,确保在农田中均匀分布和吸收。”
据了解,基地还开辟了脐橙果园,利用净化后的养殖废水精准灌溉,用自产有机肥施肥,结出的果实橙红饱满,甘甜多汁,形成了“鸡粪养树、果树成荫”的生态闭环,让每一份资源都焕发新生。“这种‘养殖—肥料—种植’的农业循环模式,使养殖基地的废弃资源利用率高达90%,实现了‘无污染,全利用’的绿色发展目标。”徐广元说。
金蛋滚出致富路
现代农业的丰都答卷
在申城农业的智能蛋鸡养殖基地里,数字化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徐广元介绍,养殖基地占地面积1080亩,蛋鸡总存栏量达240万羽;建有18栋标准化智能化鸡舍与6栋青年鸡培育鸡舍;现有产蛋鸡180万羽,青年鸡60万羽,每天产出167万枚鲜鸡蛋,年产蛋量突破6亿枚;淘汰鸡年出栏超过100万羽,年生产有机肥3.6万吨。
“鲜鸡蛋、淘汰鸡和有机肥的年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带动本地13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促进了饲料加工、包材、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徐广元说,基地现有在职员工130名,90%以上为本地村民。
据了解,基地还联合县就业局对接大学生储备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既能扎根家乡,又能施展才华,助力乡村焕发新活力。
作为我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城农业的荣誉墙上挂满了荣誉奖牌。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愿望就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运用科技力量赋能农业,让更多人吃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引领更多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实现致富梦想。”
从智能鸡舍到生态循环,从数字管理到富民产业,我县的这座“智慧农场”不仅刷新着人们对养殖业的认知,更展现出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 审:陶 涛
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周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