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红豆树
Ormosia hosiei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豆科红豆属,常绿或落叶乔木。高达20-30m,胸径可达 1 m; 树皮灰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幼时有黄褐色细毛, 后变光滑;冬 芽有褐黄色细毛。
奇数羽状复叶,长12.5-23cm; 叶柄长2-4cm,叶轴长3.5-7.7cm, 叶轴在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 0.2-2 cm 生顶小叶;小叶(1-)2(-4)对,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稀近圆形,长3-10.5cm,宽1.5-5 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 形,上面深绿色, 下面淡绿色,幼叶疏被细毛,老则脱落无毛或仅 下面中脉有疏毛,侧脉8-10对,和中脉成60°角,干后侧脉和细脉 均明显凸起成网格;小叶柄长2-6mm,圆形, 无凹槽,小叶柄及叶 轴疏被毛或无毛。
野大豆
Glycine soja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豆科大豆属, 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m。茎、小枝纤细,全体 疏被褐色长硬毛; 叶具3小叶,长可达14cm;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
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cm,宽1.5-2.5cm,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 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润楠
Machilus nanmu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科润楠属,乔木。高40 m或更高, 胸径40cm。当年生小枝黄褐色,一年生枝灰褐色,均无毛,干时通常蓝紫黑色。顶芽卵形,鳞片近圆形,外面密被灰黄色绢毛,近边缘无毛,浅棕色。
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0(13.5)cm,宽2-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革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有贴伏小柔毛,嫩叶的下面和叶柄密被灰黄色小柔毛,中脉上面凹下,下面明显凸起,侧脉每边8-10条,在两面均不明显,小脉细密,联结成细网状,在上面构成蜂巢状小窝穴,下面不明显;叶柄稍细弱,长10-15mm,无毛,上面有浅沟。
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s
凤头鹰是隼形目、鹰科、鹰属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大,具短羽冠。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上体褐色较淡。飞行时两翼较同属鹰类短圆。
繁殖期4-7月。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时发出响亮叫声营巢于针叶林或阔叶林中高大的树上,距地高6-30m。巢较粗糙,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放一些绿叶。营巢位置多在河岸或水塘旁边,离水域不远。如果繁 殖成功,巢下年还将继续使用。每窝通常产卵2-3枚,卵为椭圆形,大小为43-54mm×37-41mm。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有时甚至攻击进入巢附近的人。
留鸟,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飞行缓慢,也不很高,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通常栖息在 2000m 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最高可达海拔 2400m。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 到山脚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息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
发现于丰都县保合镇,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人迹罕至处。
红翅绿鸠
Treron sieboldii
红翅绿鸠是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一种中型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长约28-33cm,体重约 200-340克。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 也见于林缘耕地。常成小群或单独活动,主要以山樱桃、草莓等浆果为食。
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山沟或河谷边的树上。巢呈平盆状 ,甚为简陋, 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 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鸽子嗉囊是食管在进入体腔前,食管壁中段向一侧膨大所形成的球形袋囊。位 于前食管与后食管 之间。其内腔可分左右两个侧囊,囊壁较薄怛稍厚于前食管,位于胸前由两根鸟喙骨所形成的 三角区内,后缘紧贴于胸肌前缘。前面与皮肤真皮层下的皮肌紧贴。皮肌能起到持续压缩嗉囊的功能,将嗉囊内 饲料呕雏。。
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海拔2000m 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缘耕地。常成小群或单独活动。飞行快而直,能在飞行中突然改变方向,飞行时两翅煽动快而有力,常可听到“呼 呼”的振翅声。鸣叫声则很象小孩的啼哭声。主要以山樱桃、草莓等浆果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觅食 多在乔、灌木树上,也在地上觅食。
丰都县域内仅在包鸾、湛普镇、三合街道交界区域发现,栖息于灌丛或阔叶林中。
褐冠鹃隼
Aviceda jerdoni
褐冠鹃隼是隼形目、鹰科、鹃隼属的一种中型猛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长46-48cm,体重200克左右。头顶红褐色而具有黑色的纵条纹。头顶有由2-3枚羽毛构成的长黑色冠羽,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尖端为 白色,特点非常鲜明。
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 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每年4-6月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山森林中的树上。巢由枯枝和树叶等构成,每窝产2-3枚, 白色、光滑无斑。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区,常出没于茂密的森林中。不迁徙。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黄 昏较为频繁,叫声低沉,在天空中翱翔,飞速缓慢。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但不攻击鸟类。
发现于丰都县三合街道、包鸾镇、湛普镇交界处,针阔混交林,以针叶林为主。栖于针叶林树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