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谢倩 丰都县司法局三建司法所所长
近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由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罗翔老师写的《法治的细节》。在网络上,罗老师以“法外狂徒张三”为主角,将复杂的法律理论改编成生动的案例,让读者在故事的起伏、频频的金句、幽默的讲述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赢得了网友的喜爱。《法治的细节》这本书是单篇成文,由一个个随笔故事组成,作者主要通过“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对话”六个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书中包含了他对法律的探讨、对热点案例的解读、对经典书籍的感悟和对人生价值观的畅谈。无论对法律是否有了解,我们都可以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人类为什么会有法律,为什么需要法治,更会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思考。虽然全书各篇文章的讨论话题不一,但通读此书,作者反复贯穿的一个思想就是:相信完美,看到局限,承认完美永远不可能做到,但是要看到过程的进步和努力。下面我将引用书中的案例和叙述来阐释这个思想。
一是相信正义的存在。罗老师把正义类比为一个“圆”。在数学上所谓一个非常完美的圆是指意思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同。但不管用多精密的仪器,我们都画不出一个这样完美的圆,但这并不能说明完美的“圆”不存在。从经验上讲,这就像我的身体告诉我渴了,一定有水存在;我的肚子饿了,一定有食物的存在。从逻辑上讲,我们对一些事情有着本能的反应,比如我们会认为某个事不正义——那么从逻辑上就有不正义的对立面,正义的存在。法律存在着滞后与局限,所以有的人会对某类现象感到绝望,从而失去了对正义的信心,但正义就像完美的圆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承认人的局限性。人的局限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承认人性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幽暗的成分,或贪婪虚荣或自私嫉妒,杀人放火、欠债不还、虐待儿童等社会乱象都是这些幽暗成分发酵的产物。所以我们需要法律来将我们人性中幽暗这些成分封锁起来,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规范。而人的内心只能由道德来规范,因为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比如见义勇为我们只能鼓励,不能强迫;比如恋人之间的誓言没有兑现,你不能要求法律来强制执行。如果把一切问题都交给法律,不仅法律变得不堪重负,而且因为执行不了的问题让法律威信大打折扣。所以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对于那些严重违背道德的行为也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惩罚。其次,我们也要承认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我们的生命、经验、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认知能力也因为年龄、教育、文化程度存在不同的水平,所以我们都活在类似刻板印象、惯性思维等偏见之中,只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胖猫事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一位网名为“胖猫”的男子因和谭某恋爱分手跳江自杀。事后,“胖猫”姐姐在网络上声称谭某以恋爱名义诈骗其弟50多万,并曝光“胖猫”和谭某的聊天记录以及谭某的个人信息,引发网友对谭某的网暴,各种谩骂和威胁铺天盖地。后谭某向警方报警,警方查明谭某和“胖猫”存在真实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不构成诈骗犯罪。反而是“胖猫”姐姐联系多人代写文案,刻意制造假象,博取网友同情。正是因为人的这些局限性,我们不能靠激情和狂热来判断事情的对错,也不能没有经过正当的程序就给别人贴好坏的标签,更不能无视法律的约束为所欲为。
三是通过正当程序实现有限正义。罗老师在书中说,正义有两种,一个是实体正义,一个是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就是那个完美的圆,我们画不出。但程序正义就像通过仪器来画出的圆,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接受。所以在法律中,程序正义要高于实体正义。1993年,南昌市一个叫张家村的地方有两名儿童失踪,次日发现在村里的水库内。几天后,同村的张玉环被锁定为嫌凶,最终被判死缓。其间,张玉环寄出上千封申诉书表示自己被刑讯逼供。2020年,江西省高院通过再审宣告张玉环无罪,至此,张玉环失去自由超过26年。为什么法律上要禁止刑讯逼供?因为它程序上不正义。我们很难全面还原事件的原貌,却能保证推理过程中的客观,如果司法执法人员追求一个自认为的结果正义,忽视程序的正当,也许在某个个案中能实现正义,但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承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是要看到我们的进步。法律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这决定了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我们在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才能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推动法律的进步。2020年,媒体曝光某上市高管持续性侵14岁养女的案件,当时的刑法中只规定了与不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所以最后认定他不构成性侵犯罪。为了防止行为人滥用信任地位,对弱者进行剥削,当年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了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再如,我国以往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是14周岁,鉴于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正是因为这个规定,河北邯郸的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掩埋的案件被核准追诉,让“未成年”免于成为恶性犯罪的“挡箭牌”。
五是要奔赴理想。书中说,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那些习以为常的平庸和肤浅,这种超越生活的存在就可以是我们心中对法治的信念。我有一位共事多年的同事,在我们单位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有一天她非常开心地到我办公室说,倩,我想跟你分享一个事,你不要笑我。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拿出手机向我展示微信的几个聊天记录,几位农民工因为接收了法律援助领到了工钱,对她表示诚挚的感谢。她说,我知道这个事情很不起眼,我也只是开始尝试地去给他们指一条路试试看,当真的帮到他们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感动。我看着她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她身上闪现出信念光芒让她越发美丽。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使命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努力做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职责、忠于法律的人,走进真实的世界,关注真实具体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伟大,汇聚成法治的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2022年,这本《法治的细节》获得由国家图书馆设立的文津图书奖,在领奖发言时,罗老师说,作为一个中下水平的学者,面对雪山之巅,高山仰止,我依然需要聆听伟大先贤与优秀同行的教导,我也希望能够汇入大海,与千千万万的民众在生活细节中去追寻法治理想。可以看出,罗老师走红之后,并没有被名利裹挟,但他的谦虚、真诚、自省,这种品质并不是一直具备的。我们看这本书里罗老师援引和提到的书单,你会发现,罗老师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也是在不断地在阅读和思考中形成的,原来读过的书都会变成我们的格局和气度。通过阅读,帮助自己反思自我、走出偏见,能越多地学会谦卑和尊重他人,在一种更高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获取抵御庸碌琐碎和人生艰难困苦的勇气,这也可能恰好是本次读书分享活动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