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带着真情融入群众 用心用劲干好帮扶
——记保合镇盖灵庙村驻村第一书记董家乐
“年纪轻轻、一张娃娃脸,单位办公室工作做惯了,怕是吃不了基层苦,也搞不定群众事哦!”2018年驻村伊始,不仅是村民,就连村干部,对这位看上去“略显稚气”的第一书记心存疑虑。一年后,村民和干部打消了心里的疑虑:“原以为来挂个名、做做样子,没想到他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村里人所说的这个“略显稚气”的人,就是县人民医院派驻保合镇盖灵庙村的第一书记董家乐。
2018年8月,按照上级组织要求,肩负县人民医院党委的嘱托、同事们的期望,董家乐来到保合镇盖灵村担任第一书记。“尽管来村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从没有过基层工作的经历,面对宣传动员、精准帮扶、帮建组织、为民服务、提升治理等职责任务,能否把帮扶工作做好,我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10月23日,董家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到村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快速融入群众,摸清村情民意。董家乐顶着8月的烈日,带领两名队员开始挨家挨户搞调查。
“起初走访并不顺利,常吃‘闭门羹’。我们还按照单位正常上班时间出去走访,但多数村民家中没有人。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利用中午、晚上开展走访,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提起这个事情,董家乐尴尬一笑。
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董家乐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每一户人家,一次次田间地头拉家常,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很快在他脑海里勾勒出盖灵庙村的全貌:全村4.9平方公里,595户2064人,贫困户49户184人,其中未脱贫户6户9人。对于党员群众思想状况,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哪家有残疾人,哪家有失学儿童,哪家生活相对困难,他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与村支“两委”干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会、党员代表会、院坝会,讨论帮扶资金使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人居环境整治等大事要事。衔接帮扶单位定期到村座谈、入户走访、开展活动,为村里“找穷根”“开良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帮扶措施和发展规划,明晰了盖灵庙村脱贫和发展方向。
董家乐驻村以来,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经常走村串户,真心帮扶,践行“心在村”,一心帮助盖灵庙村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真情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肯定。
董家乐(前左)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
对全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董家乐和村支“两委”干部反复商讨,确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脱贫实招。
“面对村上发展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重等问题,我首先做的是让党组织强起来,党员动起来,结合‘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要求,让组织生活规范化,带领党员干部在扶贫帮困、矛盾调解、代办事项等方面亮身份、作表率、有位有为;利用帮扶单位优势,向在家党员提供价值7万余元的健康体检,开展困难党员帮扶,慰问4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激励党员在扶贫一线创先争优。”董家乐说,为了将党员队伍管起来,他组织创建了流动党员微信群,与党员建立起经常性沟通联系,保证了党员流动不流失、务工不误学。
发展产业,群众才能致富,集体经济才能壮大。盖灵庙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管护不到位、效益差。经过反复论证和商讨,董家乐与村支“两委”决定三措并举,健全产业体系,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首先是坚持巩固提质,对现有的梨橙、榨菜等产业实行集中管护,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其次是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村里稻田多,试点鱼稻共生30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利润分红获得收益,也可通过劳务增加收入;最后是坚持抱团发展,规范村级合作社运营管理,发挥组团优势,集中向帮扶单位职工和食堂销售农副产品。”董家乐说。
该村种养大户刘守耕告诉记者:“今年的鱼和大米都不愁销,已签了10万元的销售合同,3万元的预付采购款也进了兜,各户的土地流转款也结清了,感觉日子更有奔头。”
此外,董家乐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定期给盖灵庙及周边村父老乡亲送来“健康大礼”:健康知识讲座、送医送药上门、免费健康体检、用药就诊指导……累计开展“送医进村到户”活动6次,送医送药上门40余人次,协助村民办理慢性病证、残疾证60余人次,协助开展乡村医生培训2次,惠及群众1000余人。
“脱贫攻坚工作给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生活得更好。”董家乐说,“眼下,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我将继续扎根基层,誓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本报记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