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冉小兰为沃柑修枝
记者 李达元
近日,在龙孔镇大面场村一组位于半山腰的沃柑种植园里,园主冉小兰带领10多个村民正在给果树除草、松土、施肥。
“10多年前,这里几乎是一片荒山坡,土地流转过来后,和丈夫一起通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建成了现在的沃柑园。”冉小兰说。
叫回丈夫一起创业
时光回到2000年左右,那时的冉小兰和丈夫都很年轻,为了过上相更好的生活,小两口商量决定,由丈夫杨小平独自外出务工,妻子冉小兰则留在家中带孩子。
“就这样,我丈夫去了沿海的福州市一家民营钢铁厂上班,10多年来,他从普通工人一直干到厂里主管。我在家里也将嗷嗷待哺的婴孩带到了上初中,虽然辛苦,但也温馨。”冉小兰说。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够独立生活,自己也可以腾出时间来干一点想干的事。
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或做生意,造成农村一些土地被撂荒。冉小兰家附近有一座土山坡,比较偏僻,路也难走,更是长期荒芜,长满了荆棘杂草。冉小兰觉得可惜,就主动找村组干部商量,想将其流转过来,没想到丈量土坡面积竟有200多亩。
“靠我个人的力量显然不行,我就打电话跟我丈夫说明情况,要他回家跟我一起创业。开始丈夫不同意,但经过我苦口婆心劝说,丈夫辞职回到了家乡。”冉小兰说。
这一年是2012年,回到家的杨小平来不及喝口水,冉小兰就迫不及待地领着他去那座土山坡实地查看。面对眼前的满目荒凉,杨小平有些茫然。冉小兰打气说:“夫妻齐心其利断金。”杨小平见冉小兰态度坚决,便紧紧地握住妻子的手,斩钉截铁说了三个字“听你的”。
有了丈夫的鼎力支持,2013年7月,冉小兰注册成立了丰都县新耕农作物股份合作社。
几番探索坎坷曲折
冉小兰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不仅了解农村、熟悉农村,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为此,小两口商量决定,在土地上发展种植业,产出的农产品直接投放市场。
“通过考察市场,选择了种植蔬菜和水果。”冉小兰说,2013年下半年,他们请人将土地平整出来,播种了一茬马铃薯。3个月后马铃薯成熟,采挖的马铃薯陆续上市,主要以每公斤3元的批发价销售给商贩,70多吨马铃薯扣除种子、肥料及雇佣的人工等投入,居然净赚了8万余元。初尝甜头,增添了冉小兰的信心。
搞过农业的人都知道,土地连作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问题。于是在第二年上半年,冉小兰和丈夫商定种植西瓜。由于管护到位,共计采收西瓜100余吨。扣除投入成本后,同样获得了较好收入。下半年,小两口又计划种植一茬马铃薯,不成想遭遇久雨不晴,大多数烂掉了,发芽率低,直接影响了收成。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16年,冉小兰改种榨菜,到菜头收获时每公斤卖到了1元以上,而且厂家开车直接到地头边收购,还省去了一笔运费。第二年,冉小兰又计划种植榨菜,可是这一次没有那样幸运,由于菜头收购价大跌,不但没赚反而亏损上万元。
痛定思痛。冉小兰回想近几年的创业经历,基本是在探索中打拼,一路走来坎坷曲折。“虽然也有盈利,但若是算上前期垦荒及修建基础设施等投入,总体还是负债。”冉小兰说。
瞄准市场转换思路
与此同时,冉小兰一直在关注市场,她总是在思考,不断地寻找发展种植业的出路,同时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并于2015年,她与丈夫一起,先后前往北碚、忠县及周边乡镇考察。
“我们发现,同样是从事种植业,有的地方通过种果树、建果园发展得风生水起。”冉小兰说,这给了她极大启发,于是请来果树种植方面的专家实地察看当地土壤土质及气候环境。专家察看后建议冉小兰种植沃柑。“沃柑2—4月成熟采收,正好处于新鲜水果空档期。而且具有栽培管理容易、树势强旺、早结丰产、果肉汁多味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专家说。
当年,冉小兰买回1.2万多株沃柑苗,头两年因处于幼树阶段,为了合理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地,她在树下套种榨菜。同时,请来果树专家现场指导沃柑种植和管理技术。因是嫁接苗,虽然幼小,但是第二年大多数开花结果,多的一株树竟然有20多个果子,随着果子逐渐长大,把树梢压得弯弯的。春天到来,果子逐渐变红成熟,采摘上市比普通柑橘高几倍。
2020年,冉小兰的种植园开始迎来盛果期,当年沃柑产量达到20万公斤。这可不是小数目,打从刚开始成熟,她就一边对外开园采摘,一边批发销售给水果商。2023年,部分沃柑通过水果商卖到了山东部分地区。今年,她与水果商合作,将部分沃柑卖到了韩国。
冉小兰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还反聘被流转土地的村民来种植园务工,每年支付村民的务工费达15万元以上。有的村民通过务工学到技术后,还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了沃柑树。冉小兰表示,接下来,她将把沃柑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与村民一道分享,带动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