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之窗 > 详情
敖安顺管护枇杷树
“忙了4年多了,终于看到成效了。”今年,敖安顺流转1000余亩土地打造的集枇杷、桃子、李子等果树于一体的千亩果园,迎来大部分果树开花结果,这让他开心极了。这片建在海拔五六百米高半山腰上的果园,当枇杷、桃子、李子先后成熟时,阵阵山风吹过,果香扑鼻而来,吸引周边市民前来采摘,果园内每天人流如织,更是让敖安顺心里乐开了花。
敖安顺今年55岁,本是三合街道滨江西路社区居民,近几年来,他选择在该街道刀溪村流转土地发展果树种植,带动当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农转非进城做水果生意
“20年前,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老家在兴义镇天水场村一个偏僻的山旮旯,家里祖辈都是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时,我家缺劳力,只有小学文化的我就辍学了,回家帮父母一起从事劳动生产。”敖安顺说。
敖安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吃过苦的他深知粮食的金贵。因此,他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地里能长出粮食,他和父母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把庄稼伺候得年年丰收。渐渐地,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家里还有了余粮,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可就在这时,敖安顺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仅仅是吃饱饭还不够,还得手里有钱花,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除了种好庄稼外,还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养鸡养鸭,并修建圈舍养猪。一年下来,手中确实有了钱。但看到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挣的钱更多,他也想出去挣钱。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不禁自问,如果我继续呆在农村,我能够富裕起来吗?”敖安顺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离开农村,到城里去打拼。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他还把自己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进城后,敖安顺很快发现,要想在城市里立稳脚并不容易,自己没有文化,也无一技之长,适合做的职业基本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好从批发市场买来水果,做起了水果生意。
想租地自主创业种果树
敖安顺虽然只读过小学,但加减乘除还算在行,加上头脑灵活,能说会道,很快把水果市场那套生意经背得滚瓜烂熟,他也因此淘到了进城后的“第一桶金”。
“于是,我把这笔钱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并成为三合街道滨江西路社区的居民。”敖安顺说,随后他计划把水果生意做大,因当地批发市场批发的水果利润低,他就专门开车从重庆水果批发市场进货,除了零售外,他还把批发的水果再批发给小商贩。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敖安顺赚的钱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在此过程中他了解到,其实批发商批发的水果,都是直接从种植基地进的货,于是他想,要是自己去农村租地种水果卖,就不存在中间利润差,岂不是赚的钱就会更多。心动不如行动,敖安顺便把心思花在租地上。2019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后他相中了距离三合街道较远的刀溪村境内一座山地。
“此处海拔高度五六百米,周边生态环境很好,非常适合果树种植。加之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各家的土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听说我要租过来打造果园,他们都比较配合。在当地村干部的协调下,很快达成了按‘631’利益共享模式的租地协议。”敖安顺说。
所谓“631”利益共享模式,就是果园投产后,其收益的6成归敖安顺,3成归租地村民,剩下的1成归村集体所有。一举三得,不仅助推村民增收,也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
荒山变果园乡村增绿色
开荒、垦地、整地、修建基础设施……经过深思熟虑后,敖安顺在1000多亩土地上分别栽种了400多亩枇杷树、400亩李树和200余亩桃树,这些果树都是嫁接后的优质树苗。
“从开荒到果树栽种到地里,全程我都是返聘租地村民务工。”敖安顺说。
嫁接果树一般三年挂果。为了减轻投资压力,敖安顺趁果树尚未长大成林,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地栽种油菜、马铃薯和玉米。一般上年春季栽种玉米,玉米采收后的秋季栽种油菜、马铃薯,来年三四月即可采收。而栽种这些作物,每年用工300多个,敖安顺同样得返聘村民。
2022年,枇杷、李树和桃树迎来第一次挂果,虽然水果产量不高,但味道得到了普遍认可。今年产量有了明显增加,枇杷实现销售收入3万余元、李子5万余元、桃子约4万元。
“以后产量还将逐年增加,预计2025年进入盛果期。”敖安顺说。
如今,敖安顺聘请了10多名村民作为长期职工,主要负责果园的田间管理。他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园区旺盛的人气和距离县城及九重天、雪玉洞等景区近的区位优势,依靠果园发展乡村旅游业,聚集更多人流前来采摘、旅游,推动刀溪村的发展,从而让更多的村民切实享受到果园发展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李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