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危重患者重症救治
积极开展新技术 服务专业效率高
近年来,县中医院围绕“三甲中医院”创建目标,以“危急重症救治、中医药特色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秉承“中医特色突出、西医技术先进”的发展战略,拥有1.5T超导核磁共振、80排160层螺旋CT、高端数字血管减影机等价值2.1亿余元的先进诊疗设备。
肿瘤患者深部热疗
常规开展了心脑血管介入治疗、肿瘤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肩、膝关节置换术、内镜下胃肠道肿瘤治疗等30余项新技术;开展了超微针刀、脐灸、督灸、拔罐、刮痧、蜡疗、中药熏蒸、小儿推拿、耳穴压豆、骨科康复、小夹板固定等40余项中医特色疗法。骨伤一号、骨伤合剂、灵乌退变膏获得县级科研进步奖,桃花膏、琼玉膏、桑麻丸亮相西洽会。针灸康复科为国家级特色专科,骨伤科、肝病科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有市级特色专科儿科、糖尿病科、肺病科。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吴山工作室获“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十佳专家工作室”称号。“许氏正骨十法”被评为丰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骨科闭合病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五大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成功创建胸痛中心,全面提升了医院综合能力。
去年,县中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徐敏前往重庆市中医院进修,成功掌握了肝脏活检穿刺这项技术,为广大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近日,65岁患者王某中上腹胀痛一月有余,前来县中医院就医。经过B超、超声、CT等检查后,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医生查看血透患者病情记录
“这个肝脏占位性病变可以理解为肝脏长了一个类似肿瘤的东西,要对其进行性质判定,良性则无大碍,如果是恶性就要采取干预措施,如手术、化疗、分子靶向药物等治疗,但这位患者的病情性质不明,这时候采用肝脏活检穿刺是较好的办法。”徐敏说。
肝脏活检穿刺,就是通过穿刺的方法取少许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样可以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金标准”,但肝穿刺术有一定的创伤性,临床上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8月23日,在肝病科、肿瘤科等多科室的协作下,王某的3条肝组织被成功取出,并送往病理科检测。
县中医院有了肝脏活检穿刺这项技术,实实在在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便利和安心。
不断开展的技术更新是医院实力提升的“加速器”,而医生们的临场判断和专业素养,则是患者们服下的“定心丸” 。
今年6月,一位遭遇车祸的病人邓某被送到县中医院抢救,肝胆胃肠科的医生牟小华发现这名患者肋骨骨折、左侧胸腔大量积血积气、生命体征不平稳,情况十分危急。
为患者调整鼻塞导管
牟小华和同事在对邓某进行心电监护、抗炎止血等外科保守治疗后,邓某的症状丝毫没有好转,需紧急进行开胸手术。
“心包是心脏表面的膜性囊,能够保护我们的心脏,可经过我们术中开胸探查,发现患者的心包撕裂严重,心脏没有了包膜保护,裸露在胸腔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患者本身的心包包膜进行修补,但是邓某的心包包膜缺失严重,必须用人工包膜进行修补。因为这种情况极为少见,涪陵地区也没有合适的人工包膜。”牟小华说。
邓某伤势严重,没有时间等待合适的包膜,牟小华想到可以用聚酯纤维补片来紧急修补心包。牟小华立刻和上级医院的指导教授探讨可行性。
“这个聚酯纤维片主要是用于疝气修补,可是时间不等人,病人的生命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所幸的是手术很成功,病人没有不良反应,恢复得很好。”牟小华说。
手术的成功离不开牟小华和同事们的正确研判,更离不开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操经验。2022年,县中医院共有门诊32万余人次,住院2.3万余人次,手术6100余台。一台台成功的手术,一次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县中医院的医生们不断为患者提供有温度、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近年来,县中医院明确功能定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放床位700张,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均符合三级中医院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医院担当,开展了“百万惠民”“站立行动”“健康帮扶”等活动,承担着全县120急救、征兵体检、高考体检、伤残鉴定等任务。新冠疫情期间,累计派出300余人次赴湖北、上海、贵州等市内外开展支援;完成隔离人员管理2500余人次;核酸采样510余万人次,核酸检测980万余人次;完成疫苗接种17.8万余人次,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奉献担当。
患者正在进行中医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县中医院也积极探索现代医疗护理模式,设立由技术精湛,专业素质过硬、具有10年以上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杏林医护队,为出院患者或患病且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上门提供义务医护服务,保证患者序贯护理,使出院患者在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健康指导,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再住院率。
今年67岁的向和平住在兴义镇水天坪社区,因为身患糖尿病,且左足残疾,降糖药物用完后,出院后到医院拿药十分不方便,县中医院杏林医护队上门为向和平提供医疗服务。
护士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服务
向和平充满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不仅让我省去了往医院跑的麻烦,还给我带来了这么专业的护理知识,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为优化诊疗环境流程服务,县中医院提供了高效规范的绿色通道、分区救治、网络预约等多项服务,多学科协作救治体系更加完善。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造智慧医院,新增自助挂号、线上医保支付、一站式服务等项目,方便患者便捷就医;设置急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不断优化;实行“首诉负责制”,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早上7点半,市民罗女士来到县中医院办理高血压慢病卡,在志愿者的指引下,罗女士将病历及相关资料交到了一站式服务中心,10分钟后,罗女士便成功办理了高血压慢病卡。一站式的办理模式从病历供应到导医咨询再到医保服务,优化了就医流程,有效减少患者往返奔波,缩短患者在院等候时间。
罗女士说:“我是来办特殊慢病卡的,把资料交了,一会就办好了,感觉效率还是很快,很方便。”
积极“引培”人才 发挥中医药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专家1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重庆市名中医1人,重庆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重庆市区县头雁人才7人、丰都县名中医7人。
三级医师查房
近年来,县中医院积极对外发布招聘信息,赴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现场招聘医生50余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骨干人才,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修学习,融汇中西医知识,提升诊疗水平。近三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发明实用型专利20余项,市级科研项目4项,获市级科研成果奖1项,县级科研项目80余项,县级科研成果30余项。
李攀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年作为引进人才就职于县中医院。近几年,李攀带领科室团队顺应药学服务改革形势,从“以药品为中心”,注重药品保障向“以患者为中心”,在药品保障基础上紧贴临床、注重合理用药的工作模式转变。
李攀每个月都会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开展药学临床查房,对重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积极参与病例讨论以及院内疑难重症会诊和危重患者的治疗,不断提升临床药师团队的专业能力。
截至目前,李攀共计参与发表《科学引文索引》论文6篇,有2篇SCI影响因子分别为5.81、7.525。同时,他还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县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市级调研课题、疫情专项研究课题各1项,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并完成市级继续教育培训2项,成功申报并开展院级“新技术、新项目”1项,此外还带动和指导科室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科室人员在“新技术、新项目”、市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等方面都有突破。
近年来,县中医院还积极弘扬中医文化精髓,引领医院快速发展。通过打造中医文化之“形”、 塑造中医文化之“神”、不断强化中医文化举措等方式,建造3000余平米“中药百草园”、多面“中医药文化墙”、多个“中医药展示区”等,门诊和住院走廊、候诊区均有中医药知识宣传,每周推送中医养生科普视频,近三年共计42期,三伏三九时期对市民开展免费贴敷,三年累计贴敷超2万人次……
传承创新中医新理念、强化临床学科建设、强化中药药事管理、加强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卫健委的细心指导下,县中医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鼓足干劲,积极推进三级中医院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中医特色更加突出、专科能力更加强大的三甲中医院,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共同写下更加壮丽的篇章。
记者:陈芷琦
编辑:李玉婷 林雪琴
编审:王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
声明:凡丰都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若版权存在其他问题,请直接与本中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