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民生工程!丰都高标准农田建设绘就农业发展好“丰”景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5618 更新时间:2023-07-20 10:50:3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单位、丰都农业科技发展集团工作人员蔡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们将对我县实施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上半年完成3万亩,下半年计划改造5万亩。


包鸾镇高标准农田(资料图片)


种植结构变得多样


蔡伟介绍,上半年完成的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包鸾、十直和社坛。其中,包鸾镇完成7200亩,主要分布于该镇龙井、包鸾、花地堡等村或社区。


重庆市雨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年在包鸾镇龙井、包鸾两个村(社区)流转土地发展生姜、蔬菜等现代农业,是这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受益者。“你看,这些田地由于常年轮作,土壤的活力降低,土质变得僵硬。通过改造提升后,今年我尝试姜菜轮作模式,效果良好。”重庆市雨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双权,手指眼前的一片农作物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这些地块无论是生姜还是蔬菜,同样生长茂盛,一片葱绿。尤其是生姜,植株长势透出一股强劲的生命力,其细长而尖尖的叶片齐齐地指向天空。目前,这些生姜即将采收,陈双权扯起一窝来看,剔除根茎后,估计净重有2公斤,亩产量在2吨以上。


“有的田块较小,改造前,主要种植水稻,改造后,就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但水稻产量继续保持稳产增产,而且田水养鱼也是一项不错的收入。”蔡伟说。



在飞仙洞村,以前多以坡土地为主,今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部分坡土地变成了水田,一改过去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红苕等旱季作物的历史。“我家的一块地变田后,今年尝试改种水稻,目前植株长势良好。”村民张升发说。


耕种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田土周边杂草丛生,也没有修建灌溉水渠,夏季干旱只能靠天吃饭。如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耕种规模得到扩大,同时水土流失也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采访中,包鸾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受益村民纷纷如是说。



村民张升发长期发展肉牛养殖,自家的土地大多用于种植牧草,但地块小、坡度高,加上是泥土路,而且路面窄,采收牧草十分不便,效率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他家的几块地“合并”在一起,并且一条机耕道直接修到地头边,极大地方便了劳动生产。


蔡伟介绍,政府大力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让昔日零碎小田地、冬闲田,逐渐呈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田、增收田,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以前,我的产业基地主要靠人工耕作,投入成本较大,今年包括整地、开沟、生姜的播种等,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陈双权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他们这里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粮田”变“良田”,更是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县农业农村委主任任正义表示,高标准农田正在绘就我县农业发展好“丰”景。


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手中饭碗”提供了有力支撑。



任正义介绍,我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重点解决道路硬化、排灌用水、庭院整治、产业发展等问题,努力实现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坡度降低、水田功能修复、耕地质量提升,促进项目区农用地布局更优化、耕种宜机化、良田生态化,田园风光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民生工程,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任正义说,为了让高标准农田规划更加科学、设计更加接“地气”,在整个项目实施前,县农业农村委等相关部门认真谋划建设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同时,对设计方案评审施工监理及工程验收严格把关,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审:王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

声明:凡丰都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若版权存在其他问题,请直接与本中心联系。

这里是垫江——包家六剑滩 梁平区公开遴选公务员54名!7月26日至28日报名 病有所医 保障人民健康 关注!丰都图书馆项目有望明年初建成投用 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