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我镇紧扣‘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围绕破解‘一内一外、一老一小’群体管理服务难题,探索‘三微三事’基层治理模式,建好三级综合治理、文明实践、数字乡村平台,成立农民工工会、家庭教育互助、老年关爱互助三个组织,扎实推进全镇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双龙镇党委宣传委员刘秦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3月,双龙镇被重庆市乡村振兴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为“第三批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探索“三微三事”强化网格治理
“你看,这都是我种植的石菖蒲,我除了自己种,还带领全村90多户农户种植石菖蒲200余亩,并引导邻近几个村的村民加入石菖蒲种植行列。”回龙场村村民李小权手指眼前的几块低洼地对记者说。
刘秦杰介绍,李小权带领村民发展石菖蒲产业,只是双龙镇探索“三微三事”强化网格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党组织领导下,该镇以微网格为切入点,建立微组织,建设微阵地,把留守群众组织起来,推行“共议发展事、互助困难事、倡树文明事”,形成了党员干部冲前头、阵地建在家门口、群众满意在心头的良好氛围。
双龙镇“微阵地”露天电影
“‘三微三事’即:细分微网格、建立微组织、建设微阵地;共议发展事、互助困难事、倡树文明事。”刘秦杰说,该镇把辖区69个居民小组按照地域相邻、规模相当、人员相熟原则划分成92个微网格,实现网格化便捷高效管理。以微网格内村社干部、党员代表、“四会”成员为骨干,以所有户主为成员,组建“和美家园共建小组”,实现“组织实体化”。
在李小权家中,10多个村民正聚在一起商讨着什么事。回龙场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俊杰告诉记者,这是群众在开展集体常规议事活动。
原来,该村依托闲置房屋、公共院坝,以及像李小权这样热心农户家庭住房等场地,建设微网格内的公共活动阵地(“微阵地”)。
“这个‘微阵地’就是村民集体共议发展事、互助困难事、倡树文明事的地方,村里的石菖蒲产业,正是通过大家‘共议发展事’发展起来的。”杨俊杰说。
建好三级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近几年,子女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我和老伴在家,地里农活缺人手时,多亏了村里组织红镰志愿服务队来帮我抢收抢种,确保了年年粮食保种保收。”回龙场村村民陈荣茂说。
刘秦杰介绍,双龙镇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建好三级平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首先是健全完善三级综合平台,依托镇党群服务中心,投入83万元打造300平方米规范化综治中心,在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级综治中心,在微网格(社级)组建义务调解组。
其次是建好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投入98万元建成47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化活动中心,在村、社两级配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组建疫情防控、环境保护、关爱互助、家庭教育、红镰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16支,共招募志愿者827人。
再次是建好三级数字乡村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镇调度中心、村网络终端、农户摄像头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努力实现“一网观全镇、一网管全民”。
刘秦杰表示,目前,双龙镇已在场镇交通要道和重点场所安装公共监控探头102个,动员群众安装家庭式监控探头522个,并将视频监控接入全县基层治理中心和社会治安平台,着力推动综合治理信息系统与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实现“三网合一”。
成立三个组织优化社会服务
刘秦杰介绍,双龙镇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民工工会,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和留守老人关爱互助等三个组织,并健全了社会服务体系,其中张新锐只是农民工工会这个组织的服务对象之一。该镇整合党群办、社保所、司法所等工作力量,组建了5个农民工服务工作组,围绕农民工群体特点和需求,持续开展学习教育、交流座谈、评比表彰等活动。
“而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旨在解决我镇留守老人照看留守儿童不好管、管不好的问题。”刘秦杰说,双龙镇依托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阵地,在镇村两级开办梦想课堂,开设3+N课程(即书法、篮球、作业辅导+其他课程),对留守儿童开展亲情陪伴、课业辅导及兴趣培养等活动,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带着梦想启航。
回龙场村老人黄素英卧病在床缺乏照顾,村里党员隆长彦主动申请当一名志愿者,作为老人的“一对一”帮扶人,根据需要帮其做家务、干农活、送医送药等。
刘秦杰介绍,双龙镇成立留守老人关爱互助组织的初衷,就是针对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留守老人缺乏子女陪伴、情感关怀、情绪疏导等问题。该组织除了组织留守老人定期开展共度佳节、文体娱乐、互助服务等活动外,还提供定期探视、困难慰问、物资代购等服务。
记者:李达元
编辑:李玉婷 彭荣庆
编审:王 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