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毛国龙为牛添加饲草
记者 邓均 邓尧予
“目前圈舍存栏110头,一旁的新圈舍建成后,在10月将新购买200头架子牛。我的有机肥厂申报工作也启动了。”说话的是一个叫毛国龙的中年男子,58岁,保合镇新院子村人。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返乡养殖肉牛,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大户。
不怕吃苦 能挣钱就行
毛国龙是一个不怕吃苦,又很精明能干的人。和多数人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毛国龙告别了校园生活,开始外出务工。
一没文化,二有技术,毛国龙便学习别人靠力气挣钱。他第一份工作是来到涪陵当棒棒,靠一根扁担一根绳子谋生。3年的棒棒生活,他稚嫩的肩膀留下了厚厚的老茧。也正是这难忘的棒棒生活,让他积淀了不怕吃苦的精神。
激烈的行业竞争,棒棒工作难以坚持下去,毛国龙不得不转行。经熟人介绍,他来到成都一家煤矿企业工作,尽管挖煤又脏又累又危险,他还是坚持了4年。此后,他又在广东等地打工11年,在他眼里,只要能挣钱,苦点累点都不是事,中途没事干时,他还担起箩筐走街串巷收了一段时间破烂。
在外闯荡18年,毛国龙有了一定的积蓄。此时,毛国龙有了新的想法,他想让钱生钱,于是,返回丰都开始经商,从事汤圆、饺子等食品销售。这一干又是10多年,他也从最初的小打小闹,慢慢地发展到请人干,请的人也从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二十几个。
不怕不懂 爱学也能行
2015年,对于毛国龙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响应政府号召,利用积累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返乡创业养殖肉牛。
毛国龙之所以决定返乡创业,是因为他看到了农村发展环境好。
当初,镇村干部为他提供了牛、羊、猪、鸡等养殖选项,并帮助他分析各个养殖项目的利弊。最终,毛国龙选择了养殖肉牛。
生在农村的毛国龙,面对养殖业,尤其是规模养殖,其实是一个门外汉。不懂就学,不懂就问。毛国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从牛场选址,到牛场平场、圈舍修建、机械设备选购,再到疫病防治、饲料搭配、架子牛的挑选购买等,没有哪一样不是新的挑战。
好在毛国龙勤学好问。涪陵、忠县、垫江,稍微出点名的养殖场,他都去观摩学习。养殖场遇到技术难题,第一次请教当地的兽医、县上的专家。别人在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在一旁刨根问底,认真学习。慢慢地,他不能解决的问题变少了,养殖的牛儿越来越健壮,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发展到年出栏150头毛收入300多万元。
在毛国龙心中,挣钱固然重要,但必须要保护好环境,在他的养殖场内,除了圈舍和牛粪收集棚以外,其他地方没有粪污。养殖场建设时,毛国龙将粪污处理设施与其他设施一同规划,同步建设。扣除国家在环保设施建设上的补贴,毛国龙自己投入30万元。
专心养牛 举办免费培训班
8年的实践证明,毛国龙的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在他看来,养殖肉牛价格稳定,养殖效益高。谈到养殖效益,毛国龙还发现了一个小诀窍,那就是购买架子牛的大小要适中,小了周期长,大了效益低,只有200公斤至225公斤的最合适,养殖12个月,体重可达到700公斤左右,增重450余公斤。
毛国龙是一个大方的人,但凡有养殖肉牛愿望的,他都积极帮助。孙永华是保合镇新院子村村民,是毛国龙养殖场的第一批工人。毛国龙的养殖场刚开业,他便来打工。在毛国龙的牛场打工期间,孙永华也学到了一些技术,看到养殖肉牛确实挣钱,便萌生了回家单干的想法。在毛国龙的鼓励下,孙永华辞职了。通过4年努力,孙永华的家庭牧场步入正轨,年纯收入5万元。去年,他家庭院牧场养殖能繁母牛18头,开始自繁自养。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毛国龙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多年的打拼,自己的资产足以让全家衣食无忧,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享福了,但他认为,广阔农村大有可为,把生意交给孩子打理,自己专心养牛,成为新一代农民,一起挣钱,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