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2015年,陈廷文通过招商引资,在虎威镇鹦鹉村投资打造李子示范种植基地。
经过几年的打拼,陈廷文把鹦鹉村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打造出的虎跃花果山基地远近闻名,基地内1000多亩晚熟青脆李,以及由47个品种2万多株樱花组成的“樱花长廊”,吸引了市内外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游玩、采摘李果,成了大家口中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看中资源投资打造
近日
记者也慕名来到陈廷文的花果山
走进李子基地
看到1000多亩
晚熟青脆李长势喜人
陈廷文查看青脆李长势
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而让这片荒山变成秀美花果山的,正是外乡人陈廷文。见到陈廷文时,他正和基地管护工人孙茂国一起,借助滴灌系统,为李子树输送营养、杀虫保果。见到记者前来,陈廷文热情地打招呼,讲起了他打造李子基地的故事。
1968年,陈廷文出生于垫江县砚台镇,高中毕业外出打工,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于1991年在重庆主城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为了找到优质水果原产地,陈廷文常年奔波在考察的路上。
1993年,陈廷文来到湖北一果树种植基地查看水果品质,了解到种植果树前景喜人,由此,让他萌生了种植果树的想法。
“很多人特别喜欢吃李子,我就盘算着看能不能种植李子树。”1999年,放弃做了8年的水果批发生意,回到家乡垫江流转土地60亩,试种青脆李。
陈廷文向各地区的李子种植能手和业内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几年后,随着李子树的成功挂果投产,陈廷文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植经”,于是决定扩大种植面积。2013年,陈廷文成立了集青脆李种苗繁育、生产、销售、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5年,虎威镇通过招商引资,将他引进鹦鹉村,打造示范种植基地,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致富。“鹦鹉村的海拔高,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脆李。”经过考察,陈廷文决定投资鹦鹉村,打造李子基地。
探索农旅融合模式
2015年
陈廷文在鹦鹉村
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
2018年实现初挂果
“刚流传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地,地上杂草丛生,比人还高。为了开发荒地,我和工人吃住在山上半年多,用工具一刀一刀割出来的。”回想起刚刚承包荒山的情景,陈廷文感慨地说。
近年来,陈廷文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在基地内栽种了47个品种2万多株的樱花,打造4.2千米的“樱花长廊”,同时栽种了观赏桃花、杜鹃、紫藤花等10多种观赏类品种,将青脆李种植基地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间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
当天,记者站在基地的半山腰,眼前的千余亩青脆李果园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基地内,管护工人正在借助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设备,对李子树进行浇灌、杀虫。
“以前是人工将水肥搬到果树下,不仅费时费力,果树受到的营养也不均衡。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引进了该设备,在园中铺设了管道,这样不仅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确保了果子的品质。”陈廷文介绍,2021年,在县农委的支持下,他投资30多万元引进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借助滴灌系统将肥与水融在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李树根部土壤,并结合专用基质栽培、生物技术灭虫等先进技术,让李子品质更好。
“2020年我们挂果900余吨,产值达到600多万元。今年李子结果的情况比较好,预计今年挂果达到近1000吨,产值将达到700多万元。”陈廷文告诉记者。
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陈廷文的李子基地,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鹦鹉村二组的孙茂国和妻子长期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收入5000多元,同时,他家的15亩多土地也流转了出来,每亩地每年可获得300元流转费。
“我们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头打工强的多了。”谈起收入,孙茂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像孙茂国一样,在基地长期打工的村民有10多个。
陈廷文曾多次参加县、市农广校举办的相关技能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先后获得了高级农艺师、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职称或称号,目前他的青脆李产业已由最初的60亩逐步发展到2900余亩,其中虎跃花果山基地1000余亩。
谈到下一步打算,陈廷文表示,一方面他将继续壮大自己的技术团队,从事青脆李种植技术研发、改良培育新品种,为县内外、乃至重庆市内外的李子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指导,抱团发展,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优质的水果;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把鹦鹉村打造成美丽乡村,让乡村旅游助推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方柳卜
编辑:李玉婷
编审:王 洁
值班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