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丰都“祈福节”由来】丰都祈福活动演变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6299 更新时间:2023-01-20 11:31:13


祈福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源于原始人对未知事物的原始崇拜,特别是发展到部落文明之后,部落巫师(也可称作祭司)会通过供奉和祭祀神灵等巫祝活动,来驱邪、庆祝、祈求平安、祈求丰收等。


发展到王朝时期,祈福活动已较为系统。在国家社稷方面,会向社稷之神祈福,祈求国家兴盛、代代相传。在宗族祭祀方面,会在宗祠祭拜祖宗,祈求合家团圆、家业繁盛,但这时候的祈福只能是贵族和国家机构的专利。


从佛教东传开始,祈福活动便逐渐向下兼容。佛教的传入及其普世性教义,使得祈福不再是国家和贵族们的专利;各种神灵传说的兴起,使得人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祈福。2016 年陈世松老师的《丰都庙会源流考》提出,丰都县平都山上以祭祀阎罗天子为主的庙会“萌生于唐宋时期,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兴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


至唐朝时,丰都庙会祈福活动对象还是以道教为主的地狱体系,南北朝时陶弘景的《真诰》曰:“罗酆山在北方癸地,此癸地未必以六合为言,当是于中国指向也,则当正对幽州、辽东之北,北海之中,不知去岸几万里耳。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


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就是指酆都在辽东之北的的北海中,内有六个神宫,南朝道经《太真余地四极明科经》载,酆都山上、山中央、山下各有八狱共二十四狱。关于地狱的神灵体系,除了酆都大帝总领鬼宫外,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夏启为东明公,文王为西明公,邵公为南明公,季札为北明公,四时主四方鬼。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鬼官有七十五品。仙位有九太帝,二十七天君,一千二百仙官,二万四千灵司,三十二司命,三品、九品、七城(一曰域,一曰地),九阶二十七位,七十二万之次第也。”


唐宋之际,祈福对象融入了佛教地狱体系,如王卡的《平都山道教史迹》(载入《世界宗教研究》,1995 年第 3 期)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将其地狱观念与本土的“泰山治鬼”相结合,借此宣传了佛教地狱观念,“九至十世纪期间(唐宋之交),印度佛教地狱系统和中国本土南北两大地狱系统(丰都山与泰山)在川西合流,产生了地狱十殿阎王……南宋时期,南方道教又将地狱十殿纳入丰都山地狱系统中”。


至明朝时,在官府的支持下,将祈福对象融入了儒家地狱体系,在后来的发展中,泰山治鬼、佛教地狱观念、道教的“酆都”地狱、地狱十王信仰、民间鬼神观念都互相渗透,成为了丰都地域特有祈福对象。以清代以后盛行的劝善书《玉历宝钞》为例,其中写道丰都大帝奉玉皇大帝旨意编写《玉历宝钞》,并由道士淡痴带到人间用以劝诫世人,里面把丰都大帝、观世音、地藏王菩萨、东岳大帝、十殿阎王等本属于不同宗教派系的神聚集到一起,宣扬了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


祈福的组织形式。明朝以前,主要是民间自发组织,明朝以后,官民合作。


祈福的内容。敬朝山香是人们通过上香、叩拜、许愿等形式,表露内心的某种祈求。有的是独自上山,称“散香客”,有的则上组成几十乃至上百的进香团。进香分两种形式:一是烧拜香。从动身出门到烧香完毕归家,始终是有组织的。每队由两个“叫口先生”领队,一人打铰铰,一人敲“钗子”在前面引路,后面紧跟着两人一伍的长列香客。香客在“叫口先生”的率领下,边唱边走,作揖打拱,一唱一和,路上逢庙必拜,逢牌坊、土地都要插香烛赞祝一番。这种进香队的行进速度是较慢的,从城里、山下到山顶圆香需三至四天。二是烧供香。多由本县的僧人率领。香客出发前一个月,须在家中祭门神、灶神,前三天要沐浴斋戒、男女分居;出发时,每人需在名册上画押表诚心,并带足干粮,一路除喝水外,不吃饭店的东西,遇熟人不准交头接耳,一切恶声恶色都要避免,一切邪念都要除去,一切痛苦都要忍耐。专心虔诚奉神,不得与人争斗。


祈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视频丨垫江, 欢迎您回家 游丰都祈福文化节,让你吃得开心,住得舒心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丰都“福照万家”有奖征集活动启动 最高可赢取两千元奖励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