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为群众增收添“薯”光——记丰都县首届“十佳新农人”余勤川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6845 更新时间:2022-12-12 14:29:12

余勤川在地里劳作(资料图片)


丰都融媒讯(记者 陈芷琦)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批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新农人”投身丰都农业农村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仁沙镇永坪寨村的余勤川就是其中之一。

 

因热爱投身农业

 

余勤川出生于仁沙镇永坪寨村,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跟随村人到浙江等地打工。。

“在外十多年,我进过厂,到过工地,别人说什么工作工资高就去做什么。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不停地奔走,说好听点就是什么都会做,但什么都不精。”现年31岁的余勤川说。

2015年,余勤川在浙江绍兴的服装厂上班,认识了妻子徐赛男。有了家庭以后,余勤川的心里总是记挂着自己的父母和两个孩子。

“当时我就在想,要不要回家乡发展农业,这些年在外漂泊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一起吗,让父母能够老有所依。”余勤川说。

回乡发展农业,余勤川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本以为会遭到徐赛男的反对,没想到妻子竟然支持他的这个决定。

2020年初,余勤川返厂时竟被告知服装厂已经招满了人,这让余勤川坚定了回乡发展农业的念头。

 

从零开始种植土豆

 

2020年7月,余勤川带着对农业的一腔热情,和妻子回到仁沙镇永坪寨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回来发展什么呢?”这个问题难住了余勤川,让他顿时感觉寸步难行。

“当时妻子家在浙江绍兴种植了很多果树,我想着有资源有技术,干脆也种果树。”余勤川说。

可把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却劝住了他:“虽然水果效益好,但是种植周期长,一般要三年之后才能有收成,也需要大量投资,不适合我们现阶段种植。”

思虑再三,余勤川决定选择短季节的农作物,虽然收成没有水果好,但是风险更小。

此时恰逢县就业局在各乡镇举办了相关的农业培训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金明正在开展马铃薯产业的主题讲座。

课堂上,徐赛男看到了丰都滕州马铃薯的种植成果图,觉得很有发展前景,便主动向江金明了解情况。

江金明向徐赛男推荐了荷兰15这个品种的马铃薯。这个品种的马铃薯产量高、表面光滑、个头大,也向徐赛男讲明了这个品种极好的市场前景。

“这个品种属于鲁渝东西协作扶贫产业项目,农户种植的话,我们农业农村委可以提供技术等支持,并且产业前景很好。”江金明说。

听了介绍后,余勤川在同组一些农户手中无偿流转了十多亩的撂荒地和冬闲土地,并于2021年1月,试种了10亩荷兰15马铃薯。

 

无畏艰难守初心

 

余勤川的马铃薯种植事业就这样开始了。到了2022年5月,收成很不错,可是现实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余勤川的马铃薯产量虽然不错,可是当年全国马铃薯的市场行情都不好,导致马铃薯售价很低,基本没有赚到钱。”江金明说,“当时余勤川找到我,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就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我当时就鼓励他,和他一起分析市场行情、产业前景,因为是协作项目,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兜底,让他不要轻易放弃。”

在江金明的鼓励下,余勤川重振旗鼓,在隔壁村李家坪村渠溪河边承包了70多亩沙瓤土,立志要把这个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再次出发,余勤川比之前更努力。一有空,余勤川就会和妻子上网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习新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夫妻俩也虚心地向专家请教,不断地提升自己。

现在,余勤川示范种植马铃薯70亩、榨菜30亩,套种红薯、花生、玉米20亩,水稻10亩,在自己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带动周边25户农户增收。

“接下来,我就是要把这个土豆种植好,形成种植、推广、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再发展周围的村民一起种植滕州马铃薯,让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余勤川说。

县委十五届常委会第38次(扩大)会议举行 专题传达学习市委书记袁家军一行来丰调研指示精神 袁家军胡衡华在丰都石柱调研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让老百姓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20221209 丰都时政 20221209 丰都时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把手”访谈 20221209 丰都时政 “人才引擎”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