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故事 > 详情

丰都武当流通门 以武修德 薪火相传

来源: 浏览量:7059 更新时间:2022-11-16 11:02:04

凌召表演武当流通门功夫

记者 李达元

丰都武当流通门的主要功法是十二大劲(古称牛劲虎势),分内外篇,内篇主以柔,外篇主练刚,讲究动静双赅、阴阳互施、刚柔相济、声与气合,气力同练,筋、骨、皮同壮,练出劲气。丰都武当流通门第三代传承人凌召,自幼习武、长期坚持练武当流通门。 多年来,经过传承与发展,丰都武当流通门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特色,保存了古老的巴族遗技。

 

三代传承

 

早在商周时期,史书就有“巴子善拳棍”的记载,《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邀巴人相助伐纣,立下战功,周武王封巴族为子国,设平都(即今之丰都)为“巴子别都”;楚国曾调集巴兵共抗秦国,而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更是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秦朝时,丰都城东的青牛山上就建有“青牛观”,观中道人平日里炼丹习武、养生修仙,自称“青牛派”,流传着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青牛化大山的故事。

汉代,阴长生在武当山修炼得道后,来平都山寻老子(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而驻足平都以东五里的青牛山)不得,遇王方平于平都山而结伴修道。于修炼期间,根据当地的巴子遗技结合道家功法创立“牛劲虎势”之法,称为“劲功”(即今之十二大劲)。

明代,巴人曾参加抗倭,立下多次战功,令倭寇闻“巴”胆寒。于是有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就记载了“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明末清初,由于“湖广填四川”的大量移民,丰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民都是由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迁移而来,由此,移民带来的武术,都是湖北武当山的道门武术,武当武术与丰都原始武术的水乳相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

当时,湖北孝感有个名叫朱道人的武林人士也辗转来丰,住持青牛观,到民国时已经传授了很多徒弟。其大徒弟名叫余卜,先后师从七人,集武学之大成于一身,被称为“川东八大侠客之一”。余卜单身游历南方五省,于归途过湖北武当山时遇一道门隐真点化,将一身武功融会贯通,独创一门,以易筋为纲,运动四肢,呼吸吐纳,气血流通畅达而体健劲雄,故以“流通”名之,功系内家,归宗武当。

由此可知,丰都武当流通门武学,由商周时期的巴子拳棍(巴子拳是外地人对巴国人练的武术的称谓,而巴人称自己练的是青牛劲白虎势)演变至汉代,由阴长生更名为道门青牛派;一直延续到清初,长江流域等地响应“反清复明”洪门组织(即天地会),将自己的地方拳种改名为“洪门”(即天下洪门是一家);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大力提倡武术强国强种,全国城乡都建立武术社团,当时的丰都就有余卜创建“强身社”,余卜受艺于七位武术老师,深知丰都原始武术传承,但无法恢复原名,遂以丰都原始的青牛派定名为“武当流通门”。

“这余卜便是我的师爷,他比我师父况永林大两岁,二人因性格为人尤为合契,于是结为兄弟,我师父的武功是余卜教的,虽为结拜兄弟,艺门上实际是师徒关系,中国武林界最讲究尊师重道。所以,我师父在教我们这一代的师兄弟时,都称余卜是他的师父。”凌召说。

况永林和余卜一样,为了把流通门武学发扬光大,倾尽一生的心血,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一直坚持收徒授艺到去世。凌召便是况永林关门弟子,成为丰都武当流通门第三代传承人。

 

博采众长

 

“我生于1967年,是土生土长的丰都人,自幼喜好武术,12岁正式拜况永林为师习武,主要修习武当流通门的武功。”凌召说。

凌召介绍,丰都武当流通门基本内容以功法为主,技击为辅;注重养生,不重表演。其中,以十二大劲为主功,此功不仅是一套内(劲)功,而且每一势都涵盖了多种技击手法,是目前武林界难得一见的功技一体的功法。而养生保健方面,则以起床功(也称为“洗髓经”)为首选,长期坚持可强身健体,师傅况永林97岁时,阅读报刊不戴眼镜,直到去逝,满口牙齿完好。

“六合靠和单操手也是丰都武当流通门基本内容,其中六合靠全部分为三套,此功为二人对练,相互靠打的套子;单操手共分为八大组合,为技击手法的演练。”凌召说。

谈及丰都武当流通门的拳法套路,凌召表示,拳法套路基本承袭了“洪门拳功”,主要以六合手、洪门手、武松手为主。另外,使用的机械,以齐眉棍和板凳为主,关公大刀、子龙枪、青牛棍、青牛剑等则是流通门的前身“洪门”的内容。

“在拜师习武后的许多年里,我不但坚持学习武术,还兼学中医、禅画、丹道学等,对武术拳种和门派之见持中庸包容的态度。”凌召说。尤其对江浙内家拳法,福建、广东的五家十派,河南陕西的少林、太极,巴蜀地区峨眉派的“五花八叶”等拳法均有涉猎和研究。

 

潜心研学

 

巴人武术至道门青牛派形成那时起,就结合了丰都人对长江名山、对峡江生活、对生老病死的理解,贯穿了丰都人的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形成了独有的习武价值体系。

“我收授徒弟,不论年龄,只看决心,因为学的虽然是身法拳法,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却不仅仅是身体素质,还有心法,还有思想观念。年轻时曾在丰都县域内部分学校做过代课教师,顺带教授学生学习传统武术。我不求教出武林高手,只希望潜移默化,强健体魄,让学生吸取武术养分,从小树立起坚强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更多的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武术文化。”凌召说。

近年来,随着年岁渐长,凌召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武学理论方面。他用图文的方式将历代师父的学艺收徒经历和武学心得记录下来,完成了功理法诀技等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武当流通门拳谱”。1998年,武术界权威刊物《武当》介绍了丰都武当流通门。

凌召介绍,通过20多年的潜心研学让他领悟到,传统武术之所以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融汇了一代又一代武术人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武术既是一门技法,更是一门人生哲学。

“因为研学,近10多年没有收徒弟了。以前的徒弟大部分在外省,丰都的徒弟都已年近半百。如今,丰都武当流通门已成功申报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助于我今后更加广泛地接触武术爱好者,传授武学,传播强身健体、自立自强的武学观念。”凌召说。

发现丰都·武平 发展辣椒产业 种出火红日子 争做文明市民 助力疫情防控——致全县广大市民的倡议书 “疫情要防住·文明在行动”携手共筑防控网 丰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公益基金募捐倡议书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