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是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俗,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传承、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熠熠生辉。
然而,目前丰都许多民间艺术,面临着“经济效益差”“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困境。如何推动丰都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发展,让其既有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实现活态传承、活力再现,已成为丰都民间手艺人共同的心愿。
龙孔戏牛舞
民间艺术的现状
在发展过程中,丰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丰都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石工号子、神鼓舞、藤编技艺、竹席制作工艺、麦秆画、剪纸、木雕、根雕等,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彰显丰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丰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丰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丰都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呈现在巴楚文化相互融合、宗教文化不断交织,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民俗行为,外来移民的生产技艺、生活习俗也对本地民俗民间文化影响深远,从而在本地衍生出独特的‘鬼城文化’。”县文化旅游委主任谭云昭说。
一直以来,我县都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技艺,重视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积极组织艺术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活动100余场,带动了传承人群良性发展。
目前,丰都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涵盖类别广,种类主要以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为主,其中,石工号子、包鸾竹席、鬼城神鼓舞等民间艺术,地方特色浓厚,彰显了丰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丰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展现了丰都人民的质朴、包容。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动民间艺术繁荣发展,出台了许多切实的举措。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对全县现有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并积极向文化部门推荐有条件的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个,市级项目名录16个,县级项目名录50个,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门类。
发展面临的困难
积极推动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申报非遗项目,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但民间艺术的发展还是面临着困境。
当前我县许多民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有的甚至已绝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包鸾竹席、龙孔戏牛舞、楼子山迎春狮舞会等,其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掌握者年事已高,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导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年老的民间艺人现在在本地很难找到传承人,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可能随时都会消失。云登堂木雕制作人张德发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现在年纪也大了,亲自操刀的作品也越来越少,我的徒弟好几个都在50岁左右,因为有学艺漫长、收入有限等因素,基本不能引起青少年的趣味和爱好,年轻的继承人根本就找不到。”面对木雕手艺“青黄不接”的局面,张德发很是无奈。
“张德发并不是特例,其实许多民间艺术自身的经济效益都不明显,所以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传承和继承,现在是工业化的社会,民间艺人没有办法进行规模化生产,许多传统的民间技术、民间风俗受到市场经济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发展较困难。”县非遗保护中心干部杨世猛说。
许多民间艺术由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人员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无法进行紧急抢救;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物品和资料,很可能因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遭到破坏而消失。
走出困境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只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很难保持技艺的延续性。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艺术遭到了强烈冲击,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民间艺人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虽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大力推行,令大量民间艺术受到了公众关注,但也难以消除时代发展对民间艺术的冲击。
“当前民间艺术想要走出困境,需要政府足够重视,鼓励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创新创造创业,支持打造非遗传习所和非遗工坊,策划打造一批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让非遗既有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活态传承、活力再现。”谭云昭表示,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得适当增加各项艺术的“曝光度”,让人记住,才能提高热爱民间文化的感情。
“恢复、保护、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情,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认识与重视。”县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王海燕建议,丰富民间艺术展演平台、拓宽传承渠道,加大开发力度,提升知名度,融入元宇宙,让更多人了解丰都和丰都文化,让艺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丰都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手记: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当今,许多民间艺术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黯然退场。如今,恢复、保护、发展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已不容忽视,地方民俗不能被后人忘记,民间艺术想要摆脱现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提高民间艺术生存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展望民间艺术的发展道路,漫长而充满希望。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郎 宵
编辑:李玉婷
责编:段 敏
审核:李永生 张建华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看丰都客户端。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23-706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