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包鸾镇白果园村:强基础 兴产业

来源: 浏览量:6294 更新时间:2021-11-29 09:30:38

县智慧生态生猪产业项目建设现场

实习记者夏朝燕

宽阔的村道路、亮丽的新房屋、整洁的小巷道、怡人的美环境……走在包鸾镇白果园村村道上,村民们满脸惬意,谈及这几年来的变化,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产业齐发展村民齐“点赞”

冬日里,正在工地上干活的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修建的是县智慧生态生猪产业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20多亩,总投资900多万元,建成投用后可养殖生猪4500头。从今年4月开工以来,不少村民们都来到这里干活,对他们来说,在本村干活,既可以照顾到家里,工资收入也还可以,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我是本村的村民,在这里务工一年半了,一个月收入在4000元钱左右。”白果园村七组村民陈先奎说。

近年来,白果园村积极引进企业,打造田园综合体。除了发展传统产业外,还培育主导产业,搭建供销平台,努力让村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据了解,目前全村已发展传统产业核桃300亩、蜂蜜550桶,成立了蛋鸡合作社、峡罗坝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养蜂专业合作社。并流转土地3200亩种植凤凰李,引进翠峰农业,种植香椿5万株,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务工就业。

告别“黄泥汤” 用上自来水

百果园村地处山区,以前的村民都是吃山泉水,由于水源无人保护,易受污染,水质很不理想。遇到下雨,村民们就只能吃“黄泥汤”。

为解决吃水问题,白果园村通过自筹,以及向上申请项目资金等方式,在村上建起了一口蓄水量20000立方米的山坪塘,两口4000立方米的集雨池,4座水厂。如今,全村1700多人都用上自来水,村民饮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做完农活的村民汪世才,一回家便打开水龙头接了一大瓢水,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以前是吃屋梁水,要不就是去挑水吃,现在接上自来水之后,不仅水质变好了,而且又干净方便,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汪世才开心地说。

除了吃水方便外,硬化后的道路也是直通村民家门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农副产品的销售受限,农民现有的山货也不能及时运出销售。现在路修好了,村民们经常会开着小车来到县城,售卖自制的蜂糖和山上采的野生菌,为自己增收。

“院坝会”里出村规

“我们要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现在我们的村子虽然变美了,但仍然有一些不太文明的现象出现,比如说话带脏字,随地吐痰,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在这方面的工作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啊……”一场围绕“共话乡村振兴”的主题院坝会正在白果园村一组村民陈淑碧家的院坝里展开,村民们热烈地讨论着。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为给群众解读党的最新政策,百果园村经常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开展主题活动,让群众提意见、出点子,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看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心里很高兴,感谢党的政策、国家的支持,现在产业发展很好,白果园也大变样了,我们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很满意。”村民陈淑碧说,以前大家总是乱扔垃圾,只管自己家门口那一块。自从村上安排人打扫公路后,村民们也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新建的公路宽阔干净,干活的路上心情都会变好。

85后作家捐赠30万稿费,与12名海归共同发起全市第一支乡村振兴教育慈善基金 “发言人”走进丰都,为群众解惑! 习近平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 习近平谈坚持中国道路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丨“不破楼兰终不还”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