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清晨的公交车上,下班后的咖啡馆里,“低头族”已成为当今一景——这是数字时代阅读现状的缩影。如今,阅读已不仅仅是打开一本书,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寻求知识、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捧书阅读变成了“云阅读”,从单一的“文字阅读”也变成了智慧化的“5G时代声音、图像阅读”,阅读的世界变得无比宽广,出现更多可能。然而,我们是否还在保持真正的阅读习惯?记者近日展开调查,试图探寻答案。
阅读现状的复杂图景
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超过六成对自身阅读状况表示“不满意”。碎片化、浅层次阅读成为常态,深度阅读能力面临挑战。
“我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但都是在手机上。”32岁的互联网技术人员李程打开手机里的阅读软件,上面显示着他的年度阅读报告:全年读完27本书,其中19本为电子书,8本为听书。他告诉记者,通勤、午休,甚至睡前,都被阅读填满。“偶尔还会看看公众号、行业报告,电子阅读比纸质书更适配快节奏生活。”
与李程不同,65岁的退休教师张梅仍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过,她也表示,长时间阅读纸质书对老年群体而言会有些疲惫,“看久了眼睛累,孙女教我在手机上听书,还可以把字调大,很方便。”这种适老化阅读改造,让我县老年群体成为数字阅读的新增长点。
在采访中,“不是不爱读,而是没时间”成为高频回应。工作带来的疲惫让他们在下班后更倾向于通过追剧、游戏等方式来放松。有的虽然购买了书籍,但完整读完一本书却需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家里甚至堆了不少还没来得及拆封的书。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阅读时间更是奢侈品。“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又要陪孩子,自己的阅读时间几乎为零。”37岁的二胎妈妈赵颖说。
这种“没时间阅读”的困境,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表现。年轻人忙于工作和社交,中年人身陷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老年人虽然时间充裕,却又常常被健康问题所困扰。想阅读但缺乏毅力、不知道该读什么、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也让部分人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动力。
碎片化时代的精神刚需
尽管面临挑战,深度阅读的价值依然被广泛认可,并吸引着一批坚定践行者。
每月县青促会组织的读书会上,年轻读者们围绕该月共同阅读的一本书籍展开深度研讨。报刊亭前,几位古稀老人雷打不动地准时领取报纸,逐版阅读时政新闻与副刊文章,县图书馆的自习区里,学生们捧着专业书籍潜心研读,不时提笔记录心得……
“阅读对我来说不是消遣,而是精神必需品。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深度阅读能让我沉下心来思考,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被网络舆论裹挟。”今年上大三的学生刘雨晗说,作为汉文专业的学生,她每月保持3本经典书籍的阅读量。
深度阅读缺失带来的影响已开始显现。我县多位语文教师发现,长期沉浸于短视频、碎片化信息的学生,在面对议论文写作、文言文阅读理解等需要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时,明显力不从心。“很多学生能快速抓取信息点,但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和逻辑建构能力,这与长期缺乏系统性阅读密切相关。”语文教师秦敏说。作为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重要场所,我县多所学校通过建立校园图书馆、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家校社联动等多维度方式让阅读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
“爬山要爬泰山,读书也要读经典名著,要去人类精神的‘顶峰’走一走。”文化学者曹文彪认为,经典作品有助于滋养年轻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从科学角度看,深度阅读可以让大脑“更聪明”。阅读培养的是深度思考能力,碎片化信息只能提供知识的表象,而系统性阅读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深度阅读时大脑的活跃区域与浅阅读截然不同。前者激活的是与理解、反思和共情相关的神经网络,长期深度阅读能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同理心和想象力,这是浅阅读无法替代的。
重建数字时代的阅读习惯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当代人并非不爱阅读,而是在阅读方式、内容和深度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面临着“阅读的悖论”——阅读的总时间在增加,深度阅读却在减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拓宽,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却在挑战中。
面对这一现实困境,该如何保持并重建深度阅读的习惯?采访中,相关工作人员和资深读者给出了多元答案。
首先要打破对阅读的刻板印象。“不必执着于必须读纸质书的固有观念,也不必强求每天阅读两小时的统一标准。”县图书馆馆长刘华表示,数字时代的阅读应更具包容性,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有声书,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通勤路上,关键在于与内容建立深度连接,是浮光掠影的浏览,还是沉浸其中的对话。阅读的本质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理解的深化和思维的提升,深度阅读的式微,不仅仅是个人习惯的改变,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思维质量和文化深度。
其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多位资深读者分享了实用经验:设定“微阅读”目标,每天固定 20~30 分钟的专注阅读时间,积少成多。围绕兴趣主题进行系统性阅读,避免盲目跟风。采用“输入 + 输出”模式,通过做笔记、写读后感、参与读书讨论等方式深化理解。主动跳出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定期选择跨领域、跨类型的书籍,拓宽阅读视野。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有意识地选择并保持深度阅读,或许是我们保持思想独立与精神自由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方式。深度阅读不会因屏幕而消散,只会因真正的思考而延续。阅读的未来,不在于载体的变迁,而在于思维的深度;不在于形式的创新,而在于精神的坚守。它或许就掌握在每个拿起书本或手机选择阅读、每个在碎片化时间中坚持深度思考的普通人手中。
记 者:江忱菊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