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不好意思,本店用餐需提前预约。 饭店门口,老人满怀期待的就餐需求被拒绝,只能无奈转身离开,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热门景点虽保留线下预约窗口,却数量寥寥、标识模糊,让老人难找难办。部分医院专家号源几乎全量投向线上,放号瞬间便被“秒抢”,留给现场挂号的名额不足一成。就连不少餐馆也跟风推行预约制,银发族往往只能面对已满座的窘境。当“预约制”以提升效率之名席卷各行各业,这道本为优化服务而生的程序,却渐渐变成隔绝银发族的“数字围墙”,让他们在数字化浪潮中成“看不见的少数”。
老人们面对的数字鸿沟不仅源于技术陌生,更源于支持系统的缺失。他们或许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发语音、刷视频、点点赞,但面对预约制背后打开小程序、实名注册、填写信息、 阅读细则、提交预约的一系列复杂操作,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最终被困在“数字孤岛”之上。这种困境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进程的结构性矛盾,是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失衡。破解这一社会治理难题,关键在于找到效率与温度的平衡点,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群体。
其实,兼顾数字效率与适老需求并非难事。我县部分社会场景的探索已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例如医院推出“家庭账户”功能,允许子女远程为父母预约挂号,景区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为老人提供一对一购票引导,公交系统在推行扫码乘车的同时,始终保留公交卡刷卡和现金支付选项。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数字化时代完全可以实现 “科技与银发共存”,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多一份考量、多一点付出。
预约制的普及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这种进步不应以银发族的边缘化为代价。在全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过程中,更应守住“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底线。为银发族保留一扇不用扫码的门、一个无需预约的窗口、一种不被时代抛弃的尊严。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细微改进,更需要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度升级,既要拥抱数字未来的高效便捷,也要守护每个群体的人格尊严,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彰显城市的温度。
记 者:江忱菊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