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据1984年出版的《四川省丰都县地名录》记载:“1840年,一向姓人家在此开设一小饭店。后来,开设店铺的逐年增多,遂成场,故名‘石佛场’。日久年深,街房兴建,此地设‘石佛乡’。因该场由石佛人民兴建,故更名佛建,系佛建公社、石佛场大队驻地,海拔330米。撤区并乡时,佛建乡撤销并并入兴义镇。”
近日,笔者来到地处长江南岸的兴义镇石佛社区,采访了年轻的社区党总支书记龚春霞,以及79岁的村民高朝奉。
古道奇榕
在石佛社区二组,石佛场上场口有一条黄桷龙古道,往上通莲花,下临石佛场,左达双路口,右至天水场。在长60余米、宽50米的天然石滩上,有一坡人工开凿的石梯,整整齐齐、规格一致,每级石梯约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5厘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盘踞在石滩上的长龙,蔚为壮观。
石梯尽头有一棵树龄200余年的古老黄桷树,枝叶如巨伞般将阳光遮蔽得严严实实。主干长至约3米高时,派生的若干粗枝互相缠绕,恰似一条条翻滚的巨龙,威风凛凛。更为奇特的是,树干上长出的两个疙瘩酷似龙的眼睛,目光如炬,人们便将此地与这棵树一同称为“黄桷龙”。
在黄桷龙周边约一公里范围内,过去有天然石鼓、石船、石屋、石蚌壳等众多栩栩如生的景观,被老百姓视为上天恩赐的珍宝,加以顶礼膜拜。老高带领我们前往山坡树林中逐一探寻,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景观大多残损不全。
丰厚文化
石佛社区文化底蕴深厚,社员秦右权、谭德志、杨朝云创作并演唱的劳动歌谣《一人叼来两人撬》,收录于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涪陵民间文学集成》一书。歌谣采用领唱、合唱形式,歌词为:“吆哦吆,嘿呀左!三人撬石,呃呀!掌握好,嘿呀左!一人叼来,嘿呀左!两人撬,嘿呀左!前不起,嘿呀左!后不来,嘿呀左!巧使劲,嘿呀左!走得快,嘿呀左!掀起生产,嘿呀左,新高潮嘛,嘿呀左!”听着高朝奉的介绍,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劳动歌声仿佛仍在耳畔回荡。
石佛场西北方向有一座方圆近2公里的古寨,当地人称之为“寨上”。该寨为百姓筹资所建,初衷是躲避明末张献忠相关战乱及各类匪患。古寨三面陡坡、一面悬崖绝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四周有连二石寨墙环绕,全寨共设三座寨门。主寨门宽2.5米,寨墙高2米,门洞进深5米,寨墙厚2.3米。因年代久远,主寨门大部分已坍塌,其余寨门与墙体基本完好。
旧时石佛场的模样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石佛场旧貌换新颜。新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宽阔的柏油路绕场一周;赶场日当天人群熙熙攘攘,百业兴旺。宜涪高铁、垫丰武高速公路分别从地下、地面穿境而过,让石佛场更显生机勃勃。
通讯员:冉启萌
编 辑: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