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资料图片)
在乡村振兴中,总有一些扎根乡土、深耕农业产业的先行者,他们以匠心守初心,用实干兴乡村,名山街道白沙沱社区的熊生良,便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43岁的熊生良作为丰都紫淘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名山街道新农人互助会会长,以葡萄为笔、土地为纸,在七年间绘就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更以“匠人精神”书写着巴渝大地的共富诗篇。
返乡筑梦 匠心孕育“甜蜜果”
2017年,熊生良放弃了城市发展机会返乡创业。在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他将白沙沱社区50亩撂荒地改造成标准化葡萄种植园,通过“早熟+晚熟”品种搭配,发展种植了蜜莉、玫瑰香、茉莉香等7个品种,成功将产品周期延长至8个月,并创新发展“葡萄采摘+农事体验”模式。2023年,他更是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被聘为县特聘农技员,其独创的”三控两促”栽培技术使葡萄甜度提升3~5度,亩均增产200公斤。
“七年间,我累计开展了38次田间试验,通过精准调控温室大棚温度、水肥配比及光照时长,成功将葡萄上市时间提前至每年5月20日左右,较传统种植周期提前15天以上。针对不同客群需求,我还培育出矮化(1.2米)和高化(1.8米)双类型葡萄品种,矮化品种让儿童无需垫脚、老人无需弯腰即可采摘,高化品种则满足成人便捷操作需求,实现了‘全龄友好’的采摘体验。”熊生良介绍,2024年,他还引入物联网技术试点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系统,通过12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实现水肥智能调控,亩均节水30%、节肥20%,年节约成本超4万元。
初心如磐 共富路上“领头雁”
2024年,熊生良以300元每亩的价格,再次承包210亩高标准农田,开启“四季果园”建设。科学规划“桃李争春、枇杷映夏、樱桃缀秋”的立体种植格局,引进“大五星枇杷”“中桃9号”等10个优新品种。创新“果树+间作”模式,套种榨菜、大豆等经济作物,实现“一地三收”。开发“采摘体验+生态研学+休闲民宿”融合业态,建成田间课堂、果蔬认养园等体验空间。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村民年增务工收入超40万元,真正实现‘一片土地三份收益’。”熊生良说。
在2024年果园扩建中,他优先雇佣周边的村民,组建专业修剪队、采摘队,日均工资达150元。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每月稳赚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打工强多了!”村民杨凤娟说。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把钱挣”是熊生良不变的承诺。七年间,他的葡萄种植基地常年吸纳周边20余人就近就业,群众年增务工年收入超20万元;与白沙沱社区约定比例分红,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余元。
生态引领 绿水青山“点金术”
秉持着“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熊生良坚持在果园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年消纳畜禽粪便200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土壤肥力显著改善。
今年,他创新研发大豆发酵氨基酸水溶肥技术,通过自主发酵工艺提取高纯度有效成分,经检测其氨基酸含量较市售产品高出40%,既解决了养殖废弃物处理难题,又为果树提供了优质天然肥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态种植不是‘亏本买卖’,而是‘长久生意’。守护好土地,就是守护好我们的根,也是守护好我们的饭碗。只要坚持生态理念,用心琢磨技术,就一定能在绿水青山里种出 ‘金果实’!”站在初具规模的果园里,熊生良看着新栽的果树苗感慨道,在未来,他将继续扩大大豆水溶肥的生产规模,让更多农户用得上、用得起,把生态红利做得更大。
记 者:秦莲花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