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雨后山林间,各类野生菌破土而出,其鲜嫩口感与独特风味让不少人趋之若鹜,被誉为“自然馈赠的山珍”。但每年因乱采乱吃引发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
野生菌的毒性之烈、辨别之难,远超常人想象。专业人士指出,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的有毒”“有虫蛀的无毒”“高温烹煮能去毒”等说法,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误传。事实上,致命的鹅膏毒素菌多为白色,与常见的可食用蘑菇极为相似;部分有毒菌株同样会被虫类啃食,且其毒素具有耐高温、耐酸碱的特性,无论是煎、炒、煮、炸,都无法将其分解破坏。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有毒野生菌的中毒潜伏期可长达数天,初期症状可能仅为轻微恶心,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不适,待毒素全面发作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近段时间,在多地又有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甚至出现了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的中毒人数超千人,死亡率居食物中毒首位。
防范野生菌中毒要做到,切勿抱侥幸心理进山随意采摘野生菌,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餐饮经营者更应坚守安全准则,不采购、不加工、不售卖无安全保障的野生菌,从源头阻断风险。同时,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案例警示、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野生菌辨别知识与中毒急救常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记 者:秦莲花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