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基层统计作为数据采集的“第一现场”,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度。新修改的统计法实施以来,对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作为扎根一线的统计调查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新法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诚信诚实、依法统计”的职业准则,扎实推进统计法治宣传教育,让法治精神融入统计实践,让诚信理念深植基层土壤,以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法为纲,准确把握新修改统计法的实践要求
新修改统计法直面新时代统计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完善了统计法律制度体系,强化了统计行为的规范指引,明确了统计工作的底线与红线,为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层统计直面各类市场主体与千家万户,是数据真实性的“第一道关口”。
推动法律条款向工作准则转化,夯实依法统计根基。要将学习贯彻新修改统计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条文解读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系统学习法律内容,深入理解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明确统计调查各环节的规范标准。推动统计法融入日常工作全流程,从数据采集、审核校验到报表报送,严格依法操作,让依法统计成为每一名统计人员的行动自觉,确保统计工作全链条规范、全过程合规。
依托法治保障提升数据质量,精准服务区域发展。新修改统计法为基层统计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我们要善用法律武器,优化基层工作机制。针对调查对象多元、任务繁重等特点,以法律为依据细化操作流程,规范抽样调查、入户访问等环节,确保每一项调查于法有据、有章可循。通过依法履职,切实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为区域发展决策、政策制定与效果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以诚为本,厚植“诚信诚实、依法统计”的职业根基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是统计人员的基本操守。“诚信诚实、依法统计”不仅是职业准则,更是法定责任。基层统计人员作为数据采集的“第一责任人”,唯有恪守诚信底线,才能赢得信任、保障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强化警示教育学习,筑牢拒假防假思想堤坝。常态化开展“诚信诚实、依法统计”专题教育,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深入剖析统计违纪违法案例,引导统计人员深刻认识数据造假的极端危害,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意识。教育统计人员恪守“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职业底线,将诚信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数据采集、审核、上报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客观中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守护统计数据生命线。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诚信履职”作为核心指标,与评优评先、绩效管理紧密挂钩,对严守底线、业绩突出者予以奖励,营造“守信者荣、实干者优”的鲜明导向。同时,紧扣基层实际,常态化开展业务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准性、审核校验的严谨性、数据分析的专业性,打造一支既精通法律又熟谙业务的高素质基层统计队伍。
三、以宣为导,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统计的良好生态
统计法治建设,既需要统计系统严格执法、诚信履职,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基层是统计普法宣传的“神经末梢”,只有让统计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才能凝聚起依法统计的强大共识与合力。
精准分类施策,提升普法宣传针对性。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差异化宣传,对统计人员,重点解读新法条款与职业操守,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对企业、个体户等调查对象,明确其权利义务与报送规范,引导其自觉配合;对社会公众,普及统计知识、揭示数据价值,增进对统计工作的认同与信任。
创新方式载体,增强法治宣传感染力。推动宣传方式与时俱进,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图解、动漫、微剧等通俗产品,生动诠释统计法治内涵。结合统计开放日、“12·4”国家宪法日、“12· 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现场咨询、知识竞答等互动活动。深入开展统计法治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田间“六进”普法活动,推动统计法治意识融入社会肌理。
统计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统计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作为基层统计调查工作者,务必始终坚守法治底线、筑牢诚信根基,以新修改统计法为强大武器,深入践行“诚信诚实、依法统计”的职业要求,持续深化统计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基层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以真实、准确、高效的统计数据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为全面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作者系国家统计局丰都调查队党组书记、队长)
通讯员:张廷福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