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丰都县坐拥丰富旅游资源,但曾因产品形态单一、体验感不足、营销乏力等问题,陷入 “打卡困局”。为破解发展瓶颈,我县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业态创新、营销升级、机制保障三维发力,成功激活“沉睡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向“深度游目的地”转型。
IP亮眼却陷“打卡困局”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呈现“静态展示多、互动体验少”的特点。记者在名山景区看到,多数景点仍以古建筑参观、雕塑讲解为主,除庙会期间的民俗活动外,日常缺乏沉浸式体验项目。这种单一的产品形态,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
产品同质化问题在乡村旅游中同样突出。记者走访南天湖镇、双路镇等多个乡镇发现,近半数乡村旅游点均以“农家乐+采摘”为主要模式,缺乏特色项目支撑。

“周末来吃饭的游客不少,但很少有人住下来。”一位农家乐经营者无奈表示。
营销短板同样制约发展。尽管名山等景区尝试了短视频宣传,但内容多为风景展示,缺乏话题性与互动性。
新业态激活“沉睡资源”
为了消除短板,县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业态布局,为深度游注入活力。双路镇莲花洞村的九重天景区,正是“生态+研学+康养”融合发展的典型。
“以前莲花山土地贫瘠,年轻人都往外跑。”莲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李剑说,如今,这里通过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森林休闲、户外运动、养生度假等多元化业态,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每到旅游旺季,40间森林木屋、30间帐篷酒店全部客满,农耕体验区也有不少亲子家庭参与农耕体验。

研学康养基地的建立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我在基地做后勤,每月工资1600元,家里的土鸡蛋还能卖给游客,一年下来的收入跟外出打工差不多。”村民陈新福说。
目前,景区已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就业,通过土地入股、集体分红等方式,让村民实现“五重增收”。
南天湖镇的牛牵峡漂流景区则走出了“旅游+体育”的路子。除核心漂流项目外,景区还将陆续开发帐篷露营、户外拓展、水上民俗等互动项目,并配套研学课程。
“夏季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不少游客会住下来体验多日游套餐。”景区负责人介绍,项目可带动7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附近农家乐日均接待量突破300人次。
三维发力构建深度游生态
“要实现从‘打卡游’到‘深度游’的转变,需要方略、策略、攻略协同发力。”“1号茶叙日”活动提出的发展思路,正成为丰都文旅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产品创新上,部分景区正聚焦核心IP,开展服务提质与新业态拓展工作。南天湖景区围绕“亚高原运动基地”定位,深化“运动+康养”主题融合,同步完善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营销升级同样步入快车道,推出网红优免政策,对粉丝量多的新媒体创作者提供景区免票、特色体验等福利,同时培育本土导游成为文旅网红。

“我们正搭建差异化攻略体系,针对不同客群制定专属方案,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打造宣传产品。”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借助智能技术建立旅游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
体制机制保障同步跟进。我县通过“1号茶叙日”等平台对接企业诉求,推动政策落地;引导村社等基层组织参与文旅发展,形成“上下联动”格局。九重天景区参照制定的《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对周边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推动“吃住游一体化”产业链规范发展。
“以前来丰都只去名山景区,现在能运动、能康养、能体验民俗。”今年国庆期间,来自贵州的游客王林在丰都停留了3天,他的感受印证着转型成效。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丰都接待游客量、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7.9%、8.5%。
从单一IP到多元业态,从流量吸引到体验留存,丰都文旅的转型之路已然开启。随着产品创新、营销升级与服务提质的持续推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逐步实现从“打卡地”到“深度游目的地”的跨越,为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记 者:邓军杰
编 辑: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