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详情
近日,记者走进许明寺镇佳苑社区的“新丰书院”,暖意与活力扑面而来:“舒心礼堂”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二胡弦音婉转,象棋棋子落盘清脆,一旁的书桌前,有人正握着毛笔蘸墨挥毫;书屋中,中青年人捧着种养技术书籍轻声交流,不时用笔标注重点;“明理学堂”内,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调色画画,桌上的手工折纸堆成了彩色小山,欢声笑语裹着墨香,在书院里久久回荡。
“自打书院开了门,老老少少每周都盼着来‘打卡’。现在全镇7个村(社区)都有‘新丰书院’,已经办了160多场活动,5200多人次都来这儿找到了乐子、学到了本事。”许明寺镇党委宣传委员刘芮含笑着说。

瞄准“一老一小”痛点
让书院成乡村“暖心港”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85万户籍人口中,近26.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1.4万名留守儿童少了陪伴,7000多名空巢老人缺了照拂——这是摆在丰都人面前的现实难题。
为了破解困境,我县以文明培育、实践、创建为抓手,把“新丰书院”打造成了集“礼堂、学堂、食堂”于一体的“有声有形”综合体:不另起炉灶,先把农家书屋、乡情陈列馆等现有阵地升级改造;盘活闲置校舍、废弃祠堂,让“沉睡”的资产变身为村民活动空间;少数新建的书院,也紧扣“规范、实用”原则,既有辨识度,又不搞铺张。
在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课堂上,老师正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钻石画的制作方法,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与专注。室内课堂结束后,老师又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玩趣味游戏,不时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以前做完作业只能看电视、玩手机,一个人孤零零的。现在这里活动可丰富了,还有好多小伙伴,热闹极了,我喜欢来这里。”留守儿童王莘玲开心地说。
“孩子在这里能学到东西,培养兴趣爱好,还能结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交流,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把孩子送到家庭教育互助会,我们也很放心。”家长们纷纷对记者说。
县融智学校体育老师向俊杰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兼职做家庭教育互助会志愿者工作。“我也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清楚和理解互助会的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他们非常渴望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我刚好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来帮助他们,丰富他们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向俊杰说。
如今,丰都县338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新丰书院”全覆盖,成了乡村里的“精神堡垒”,吸纳乡贤回来,引回在外能人,书院实实在在帮乡村变了样。

一堂一景有特色
食堂礼堂满是烟火气
“我们的节日要热热闹闹过,非遗手艺可不能丢。”在青龙乡五谷村的“新丰书院”里,村民们围着展陈的本村老物件、老照片,听乡贤讲过去的故事;“和美家庭”“孝善人物”的评选现场,掌声此起彼伏,20多场活动下来,3000多人次感受到了村里的温情。
十直镇灌塘溪村的书屋里,2000多册图书摆得满满当当,村民随手就能拿起一本读;本土新农人、新乡贤常来坐客,技能课堂上教种果树,科普讲座里讲防虫技巧,普法讲坛上析法律难题,听得人频频点头。
龙孔镇大面场村的老年食堂内,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就餐,笑语不断。特困老人、残疾村民来吃饭,每餐只要3元钱;行动不便的老人出不了门,志愿者就提着保温桶把热饭热菜送到家。
“我家就在附近,走几十步就到,这里饭菜合胃口,还有老伙伴聊天,比在家孤零零吃饭强多了。”70多岁的留守老人王贵福说,如今他已成为老年食堂的常客。
大面场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独居、高龄老人较多,做饭难、吃饭愁曾是不少家庭的困扰。老年食堂通过每日供应荤素搭配、软糯易嚼的热乎饭菜,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如今,丰都县338个书院食堂天天开火,日均6000人次在这里吃上热乎饭,让在外务工的人少了牵挂,在家的老人孩子多了安心。

7万志愿者当“干细胞”
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同时,我县还建起了“1+3+X”志愿服务体系,让“新丰书院”的触角越伸越远:以一个书院为核心,拉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教育互助、大学生“三下乡”三支队伍,再带动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村民就近加入——技能培训教到田埂边,周末学堂陪着孩子写作业,暑假讲堂带娃学知识,家庭互助帮邻里解难题。
截至目前,全县400多支志愿服务队、7.1万名志愿者,累计服务群众60万余人次,成了书院功能升级的“干细胞”。
为了让“新丰书院”一直“旺”下去,我县摸索出“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出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资金用作奖励,书院建得好、运营得好,就给村(社区)发补助;政企、学校积极参与,学雷锋日、“99公益日”时,线上线下一起募捐;村集体经济兜底,确保书院运转不“断档”。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委等部门还组成工作组,不定期到各乡镇检查书院建设;把“建管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考核,还评选“阵地好、队伍好、活动好”的“三好书院”,让这些乡村里的“暖心港”,真正成为助推乡村蝶变的“动力源”。
记 者:李达元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