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以前小区楼下的垃圾站总飘异味,现在分类投放规范有序,出门就是整洁步道;江边散步能看到成群水鸟,抬头就是湛蓝天空,这样的生活太舒心了。”市民谭兰说,细数着身边环境的变迁,脸上满是笑意。如今的丰都,青山环抱、碧水绕城,产业兴旺、民生和美,一场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的环境升位行动,正让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县深刻把握“城市环境好不好”的核心诉求,将环境升位行动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抓手,通过优化生产环境、改善生活环境、美化生态环境,让老百姓在环境提质中共享发展成果。
优化生产环境:
效能升级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从提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全程只用了几个小时,比预期快太多了!”刚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办完注册手续的企业负责人刘雷,对我县“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他准备在水天坪工业园区开办一家企业,原本担心手续繁琐会耽误项目落地,没想到“E企办”平台让所有流程“一次办结”,还享受了免费寄递服务。

这一便捷体验,源于丰都县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县市场监管局出台专项方案,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社保登记等企业开办事项“全流程网上可办”,办理时限从原来的数天压缩至0.5个工作日。
“我们将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等审批权限下放至辖区市场监管所,推动‘一个窗口全办结’‘手机端随时办’,就是要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生产环境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政务服务的提速,更体现在产业园区的提质升级。走进水天坪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废气净化设备高效运转,园区道路两侧绿树成荫。
“园区不仅提供现成的标准化厂房,还配齐了环保设施,让我们不用再投入巨资建设配套工程,投产周期缩短了半年。”入驻园区的某企业负责人李总说。
改善生活环境:
细节提质让市民“住得舒、过得暖”
县城清晨的农贸市场,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划分清晰,地面干爽整洁。“以前买菜要踩着泥水找摊位,现在市场像超市一样干净,菜品也非常齐全、新鲜,买得放心。”正在采购蔬菜的市民范艳说。

农贸市场的蝶变,是我县改善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痛点,相关部门聚焦垃圾分类、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升级等民生实事,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在垃圾分类方面,实现城镇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农村重点区域达80%,通过设置智能分类垃圾桶、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活动,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分类习惯,小区里再也没有乱堆的垃圾,楼道干净了,空气也清新了。”市民张翠兰说。
背街小巷的“颜值”与“气质”也在同步提升。县城管局对部分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划定“文明黄线”,清理卫生死角,拆除乱搭乱建,规范商户经营秩序。
“以前占道经营让道路拥堵不堪,现在划线经营后,门店整洁了,出行也安全了。”经营小吃店的周老板说。与此同时,我县还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养老、托幼、健身等配套设施,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美化生态环境:
绿脉延伸让家园“山更青、水更绿”
秋日的龙河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水鸟翩跹,彩色休闲步道蜿蜒在绿水青山间,市民们沿着步道散步、健身,尽情享受自然之美。
“以前这里是污染企业聚集区,河水浑浊、异味难闻,谁能想到现在变成了网红打卡地。”经常来公园锻炼的市民龙祥感慨道。

龙河的生态蝶变,是我县守护生态本底的生动实践。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龙河曾面临断流、水质不稳等问题。自2019年纳入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录以来,我县投入资金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拆除岸边污染企业,植树造林1万余亩,建成小微湿地2.4万平方米,让龙河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如今,龙河流域植物种类增至930种,鱼类和鸟类分别达到153种和124种,野生猕猴、鸳鸯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隔20年后再度现身。
在长江丰都段,生态保护的力度同样不减。我县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提质工程,沿江植树造林1万亩,对污水直排实行“零容忍”,建成多个污水处理厂,确保长江丰都段及其支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如今的丰都,生产环境优、生活环境暖、生态环境美,一幅“山清水秀、业兴人和”的宜居画卷正徐徐展开。在环境升位的生动实践中,这座城市不仅守住了生态本底,更赢得了发展先机,让“来世界的丰都、看丰都的世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与向往。

记 者:邓军杰
编 辑:彭荣庆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