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丰都要闻 > 详情
2001年
三峡水库蓄水在即
一种只在江心岛生长的
全新物种——丰都车前
面临灭顶之灾
专家们抢救回全部290棵
却遭遇了更大的打击:
移栽后竟“团灭”260多棵
为什么精心照料
反而让它走向灭亡?
面对濒临绝境的“独苗”
中国科研人员
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送它上太空!
这个关于科技、生命和坚持的传奇故事
正式揭秘
“290棵好不容易移栽回来,结果死了260多棵,最后就剩不到30棵在那苟延残喘,当时我们这些搞植物研究的,看着那些枯萎的苗子,心都在滴血啊!”提起2001年那波丰都车前的抢救,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的老教授李建国(化名)至今还忍不住叹气。谁能想到,这种只在三峡库区江心岛生长的“植物国宝”,不仅差点被水库蓄水淹没,连人工移栽都差点全军覆没,最后居然靠“太空育种”才活了下来,这背后的故事,比电影还曲折!

故事得从2001年说起,当时三峡水库马上要开始蓄水,中科院的专家们跟赶工期似的,沿着库区一路考察野生植物,就怕有珍稀物种被淹在水下。那天他们走到重庆丰都县的凤尾坝,本来想找个地方歇歇脚,结果眼尖的年轻研究员小王突然喊了一嗓子:“李老师,你看这是什么草?从来没见过啊!”大家围过去一看,那草的叶子又细又长,跟宝剑似的,淡黄色的穗状花序垂下来,最特别的是花萼裂片上还有龙骨状的突起,摸上去硬硬的,跟其他植物完全不一样。
这些专家平时研究植物,少说也见过上千种,可对着这草却全都犯了懵——翻遍手里的植物图鉴,查遍资料,愣是没找到匹配的。“当时我们就觉得,这说不定是个没被记录过的新物种!”李教授说,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几株标本,连根部的土壤都没敢多碰,生怕破坏了特征。回去之后,经过好几个月的标本对比、形态鉴定,甚至做了基因检测,最后才确定: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为了找到更多这种植物,专家们沿着长江两岸,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搜,鞋子磨破了好几双,终于在忠县塘土坝和巴南区对河坝的两个江心岛上,又发现了一些。把三个地方的数量加起来一数,总共才290棵!“当时我们又喜又愁,喜的是找到了新物种,愁的是这数量也太少了,而且水库一蓄水,这三个江心岛全得淹了,到时候这植物不就绝了?”李教授说,为了保住这290棵“宝贝疙瘩”,他们冒着汛期涨水的危险,每天天不亮就划着小船去江心岛,小心翼翼地把植株连土挖出来,再运到武汉植物园移栽,光是这项工作,就折腾了快一个月。
因为是在丰都县首次发现的,专家们商量着给它取名“丰都车前”,还特意模拟了江心岛的环境,弄了沙质土壤,每天浇水,就盼着它们能活下来。刚开始那几天,丰都车前还挺给面子,冒出了新芽,叶片也绿油油的,专家们还以为抢救成功了,结果没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先是几株苗子的叶子开始发蔫,叶尖慢慢变成黄褐色,像被火烧过一样,接着整株就枯萎了。更要命的是,这枯萎的势头跟传染似的,一天比一天多,专家们把枯死的植株拔出来一看,根部全都萎缩变黑,一捏就碎,急得他们饭都吃不下,试了各种办法,施肥、调土壤湿度、打杀菌药,可都不管用。

到2006年的时候,当初移栽的290棵丰都车前,死得就剩不到30棵了,每一棵都瘦得跟麻杆似的,叶片发黄,看着就快不行了。“那段时间,我们天天盯着那几棵苗,就跟照顾病人似的,生怕第二天去看,又少了一棵。”李教授说,后来他们才搞明白,问题出在环境上——丰都车前在江心岛的时候,夏天被江水泡两三个月,冬天枯水期又露出来晒太阳,早就适应了这种“水陆两栖”的生活,突然把它挪到植物园里,温度、湿度、光照都不对,尤其是土壤,普通园土不透气,根部一闷就烂,加上刚开始遮阴过度,光照不够,可不就死得快嘛!
网友们知道这事之后,也纷纷留言心疼:“290棵剩30棵,这也太可惜了,专家们肯定急坏了!”“原来植物也这么挑环境,看来不是随便移栽就能活的。”“三峡库区还有这么稀有的植物,可得好好保护啊,绝了就再也没有了!”

为了不让丰都车前真的灭绝,专家们也是拼了——一边赶紧调整植物园的环境,用沙质土壤重新种植,控制水位,每天保证6小时以上的直射光,模拟江心岛的“半年泡水半年晒”;一边又把剩下植株的DNA提取出来,冷冻保存在基因库里,相当于留了个“备份”。可就算这样,大家还是不放心,毕竟野生的数量太少,人工培育的也不稳定,万一再出点意外怎么办?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太空育种”的想法——把丰都车前的种子送上太空,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特殊环境,让种子发生变异,说不定能培育出更耐旱、更耐涝,适应能力更强的后代。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可行,可真要实施起来却不容易,得协调航天部门,还得保证种子在太空里的存活。好在2021年11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专门留出了位置,把丰都车前的种子带上了太空,这也是三峡库区特有植物第一次“上太空”!

种子从太空回来之后,专家们跟照顾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进行培育——先在实验室里发芽,再筛选出长势好、抗逆性强的幼苗,然后移栽到模拟三峡消落区环境的试验田,一点点调整水位、光照,看着幼苗慢慢长大,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到2025年,这些“太空苗”终于长成了,专家们把500株长势最好的,移栽到了湖北宜昌秭归县的江心小岛上——这里的环境和当初发现丰都车前的地方几乎一样,有“半年泡水半年晒”的消落区,有沙质土壤,还有充足的光照。
如今再去秭归的江心岛看看,那500株丰都车前长得郁郁葱葱,细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着,淡黄色的花穗随风摆动,偶尔还有小鸟落在旁边的石头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它们活下来,还长得这么好,我们这些年的辛苦总算没白费!”李教授笑着说,现在他们还在持续监测这些“太空苗”的生长情况,甚至发现有几株的抗逆性比野生的还强,说不定以后还能培育出更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

网友们看到“太空苗”成活的消息,也都激动得不行:“太不容易了!从290棵剩30棵,到500株太空苗成活,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啊!”“为专家们点赞,要是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永远都见不到这种植物了。”“物种保护太重要了,每一种植物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绝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丰都车前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植物的抢救史,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视——从最初的紧急移栽,到后来的基因保存,再到创新的太空育种,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要知道,丰都车前这种“半年泡水半年晒”的生存方式,在植物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仅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活化石”,还能为研究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重要样本,一旦灭绝,损失可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现在,随着“太空苗”的成功定植,丰都车前总算摆脱了“极危”的命运,可还有很多像它一样的珍稀物种,还在面临栖息地破坏、环境变化的威胁。希望丰都车前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物种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努力,毕竟,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被善待,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让我们的地球更加丰富多彩。
从290棵到不到30棵
再到今天500棵
茁壮成长的“太空苗”
丰都车前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它的重生
证明了中国科研人员
在物种保护上的不屈与创新
每一次抢救
都凝聚着心血
每一次创新
都为了生命的延续
丰都车前活下来了
但还有很多像它一样的珍稀物种
仍在等待被关注
编 辑:徐宏伟
编 审:肖 敏 王 露
副总编:张博铭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