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四足机器狗化身地下潜望镜
30秒穿透管道黑暗
墙板安装机器人
堪比三名熟工
效率提升四成
5G远程塔吊
让司机告别高空蒸笼
安全和效率双升
......
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上的这些场景,正是重庆以智能建造重塑建筑业进程的生动写照。在住建部明确2025-2027年为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重庆的探索不仅让智慧工友走进工地,更构建起可复制的产业升级生态,为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重庆的破局之道,始于一场赛事的价值放大。连续三年举办的建筑机器人大赛,早已超越技术比拼的单一维度,成为资源聚合的超级枢纽。从吸引全国20余省市140家单位携339项成果竞技,到落地赛展孵投一体化生态,重庆巧妙地将赛场转化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平台。联合顶尖团队成立研究院、孵化20余个创业团队、设立专项基金引导资本入局,这套组合拳让赛事上的炫技成果快速转化为工地里的实用装备,完美破解了建筑机器人实验室里跑得快、工地上面站不住的行业难题。
机器换人的本质,是建造逻辑的系统性重构。传统建筑业危、繁、脏、重的痛点,在重庆的试点项目中正在被技术逐一消解。管道巡检告别绳降人工,机器狗实现无死角排查;地坪施工摆脱人海战术,机器人让效率提升30%以上;塔吊操作走出高空煎熬,5G远程控制节省人工三成。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全链条的提质增效。江津团结湖项目靠机器人集群减碳30%,国际生物城项目用“装配式+智能建造”省出660万元,BIM技术与数字孪生的融合从源头减少了材料浪费。这种从单点替代到系统升级的转变,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核心要义。
生态培育的深度,决定了转型的可持续性。作为国家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重庆没有止步于引进机器人,而是着力构建能生机器人的产业土壤。5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5000万元天使基金精准滴灌创新企业,与四川联合发布的机器人选用目录打通区域标准壁垒,这套政策组合拳让“政产学研用金”实现深度融合。如今,重庆不仅能孵化出墙板安装、水陆两栖检测等定制化机器人,更带动了近万亿元规模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崛起,这也证明了智能建造绝非少数企业的独角戏,而是能撑起区域经济的大舞台。
当然,智能建造的深化仍需破解多重挑战。建筑机器人的场景适配性、行业标准统一性等问题仍待突破。对此,重庆已勾勒出清晰路径。紧扣“住建大脑+智能建造”这条主线,推动与智能制造的全链条数据贯通,拓展市政、交通等多领域应用,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按照规划,到2030年底培育20家以上新型建造领军企业的目标,正是重庆从试点先行迈向标杆引领的底气所在。
从工地场景的微小改变,到产业生态的宏大叙事,重庆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智能建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人,而是用技术重塑生产方式、用生态激活创新活力、用政策夯实转型根基的系统工程。
当越来越多的智慧工友
在工地上岗
当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
在产业中扎根
重庆正在书写的
不仅是自身建筑业的升级答卷
更是中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未来图景
作 者:张博铭
编 辑:徐宏伟
编 审:肖 敏 王 露
副总编:张博铭
总 编: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