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打开外卖软件,我县城区多家美食店的图片令人垂涎:原木风的日式料理店窗明几净,中式轻食铺的餐台一尘不染,炖汤店的后厨整洁有序。然而,当记者根据定位实地探访时,这些线上“网红店”却纷纷“隐身”——它们或藏身于老旧小区的架空层、或坐落在背街小巷,没有堂食桌椅,只有布满油污的灶台与随意堆放的食材,成为了“看不见的外卖食堂”。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县多家外卖店,揭开了这些“幽灵食堂”的隐秘面纱。

线上“样板间”与线下“小作坊”的割裂
“图片里有落地玻璃窗和绿植装饰,实际连个正经门面都没有。”市民陈女士的吐槽,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遭遇。她常点的一家日料外卖店,在平台相册中主打“堂食体验”,日式门帘、木质餐桌的图片获得上千好评,但其实际位置却在平都大道一条不足2米宽的老巷内。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店仅有8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门口被外卖取餐架占去大半,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店内没有任何日式装潢,墙面布满黄褐色油污,灶台旁堆着未拆封的餐盒与纸箱,两名员工在闷热空间里忙碌。
当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询问店主能否堂食,店主告诉记者:“本店不接受堂食,只做外卖。”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的“照骗”在我县并非个例。几家在平台图片显示有明亮的堂食区和消毒设备,实际却藏身于背街小巷的架空层,而那些好看的图片,也都是在网上找的图片。
“没有堂食,只做外卖的店大多环境差,食材也比堂食店次一等,我们自己从不点。”骑手李师傅说,他曾见过某沙拉店将削好的土豆敞放在路边,旁边就是满溢的垃圾桶。

一店多开 共享厨房的监管盲区
“同一个门脸,能取出三个不同店名的外卖。”骑手张师傅的说法,在记者调查中得到证实。在三合街道,一家挂着“家常小厨”招牌的门店,门口还贴着“干锅”“冒菜”两个小招牌,外卖平台显示这三家店地址相近但名称各异,月销量合计超过1000单。
记者以创业者身份进店询问,老板透露这是典型的“一店多开”模式:利用同一套设备和后厨,套用不同的营业执照,在多个平台开设店铺。
“找中介花几百元就能多开一家,5天就能办下来。”老板展示的平台后台显示,三家店共用一个出餐口,菜品原料也完全相同,只是包装和名称不同。
更隐蔽的操作出现在售卖炸鸡与烧烤这两种商品的店铺。记者查询发现,有些商家不仅地址相同,连营业执照编号都一致,实为同一商家。当记者按定位寻找时,仅找到一家门口挂有帘子的简陋门店。
“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守护舌尖安全
记者从县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以来,该局以科技赋能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无堂食外卖店,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的创新举措,以加装监控、搭建智慧平台、运用AI巡检等方式,实现后厨操作远程可视、违规行为智能抓拍,同时引导商家强化自律管理,以“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模式,为消费者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互联网+AI+明厨亮灶’是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手段。通过在商户后厨安装摄像头,实时传输画面至监管平台和订餐平台,供消费者‘云监工’。监管部门可远程监督,提升效率;商家则借透明化操作,倒逼规范经营,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县市场监管局城西所所长孙涛说。
通过“餐饮安全在线”智慧监管指挥中心平台,对我县外卖类餐饮经营者进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AI智能分析功能,对后厨工作人员未穿工作服、未戴工作帽、未佩戴口罩、垃圾桶未加盖、有害生物出没等多种违规行为实时巡检、精准抓拍留证,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便提醒管理人员进行整改,从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据了解,我县共有531家外卖类餐饮经营者,已安装193家,覆盖率36.35%,其中71家为无堂食外卖店,按照“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为54家店安装摄像头,覆盖率76.06%,可实现对其操作间全程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将通过终端后台直接喊话餐饮单位进行整改,极大地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让餐饮服务更加透明。
记 者:李倩倩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张建华
总编辑:周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