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时政要闻 电视新闻 丰都故事 丰都党建 政民互动 微视频 全媒体 稿费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详情

万亩梨橙拓荒人兰江—— 48年浇灌 昔日荒山坡变“绿色银行”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2764 更新时间:2025-10-15 08:48:20

79岁的兰江,是丰都县保合镇的一位普通村民,曾是镇人大代表,新屋坪大队生产队副队长,也是一位退役军人。1977年,他怀揣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信念,徒步200公里引进优质梨橙苗,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带领乡亲们种出万亩梨橙园,让荒山坡变成“花果山”,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因人民成代表”的赤诚初心。


徒步两百里

为穷山僻壤取“金苗”


1947年,兰江出生在保合镇何家场村。从小有军人梦想的他,在适龄阶段顺利成为了一名军人。1968年,退伍后留在了保合镇新屋坪,成为了生产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农村扎根的他,深知农民的不易。1977年的保合镇新屋坪村,土地贫瘠得长不出像样的庄稼,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兰江,看着乡亲们守着荒山,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不能就这么认命!”这位曾身着军装的汉子,骨子里的韧劲被激发出来。他多方打听,听说重庆北碚柑橘研究所有优良的柑橘品种,好种植、收益高,便打定主意要去那里碰碰运气。于是主动请缨:“我去外面找找能让大家吃饱饭的法子!”


出发那天,正值盛夏,酷暑难耐。兰江背上军用水壶,揣着几个玉米饼,揣着全村人的期盼,踏上了未知的“取经路”。他从新屋坪村到丰都县城,40多公里的山路,他一步一步丈量,等走到县城时,天早已黑透,脚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可他顾不上休息,立马坐船赶往重庆朝天门。


船行一夜,下船时天已放亮,兰江来不及欣赏城市的美景,又马不停蹄地往北碚歇马赶。没有地图,更没有智能手机,他就凭着一张嘴、一双脚。见人就问“去北碚怎么走?”;干粮吃完了,就掏出身上仅有的硬币买点馒头充饥;渴了,就对着军用水壶喝几口凉水。山路崎岖,杂草比人还高,白天走在小路上,有时候会窜出毒蛇、毒虫,让他防不胜防;到了晚上,小路更是伸手不见五指,他只能走大马路,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身上也很疲惫,可一想到村里人的期盼,他又咬紧牙关往前走。


这一路,他走了两天一夜,整整200公里,终于走到了北碚歇马的柑橘研究所,如愿带回了40余株梨橙苗——这是经济价值堪比普通柑橘3倍的“金苗”。


回程的路同样艰辛,他把梨橙苗小心翼翼地捆在背上,生怕碰坏了枝叶,依旧是徒步、坐船、再徒步,饿了啃干粮,累了在路边歇会儿。当他满身尘土、脚步蹒跚地回到村里,把带着露水的梨橙苗交到乡亲们手上时,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扎根田间地头

用汗水浇灌“致富花”


“一年栽、两年管、三年试花投产”带回梨橙苗的那天,兰江向乡亲们许下了这句诺言。为了兑现承诺,他把家安在了果园边,一双解放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里面全是梨橙苗的生长记录:“3月15日,第三排树苗叶片发黄,疑是缺水”“4月2日,嫁接枝成活6株,需加强保湿”……


梨橙种植技术复杂,乡亲们没见过这“金苗”,更不敢上手种。兰江就琢磨着把技术变简单。白天,他蹲在果园里观察树苗长势,嫁接、修枝、防病,每一道工序都亲自动手试;晚上,他在微亮灯下把12道工序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乡亲们很快就能背熟,为梨橙种植省了不少劲。


采访当天,记者问起这些笔记本时,兰江说因为搬家几次,已经不见了。但还保留了一些手稿,因为岁月流逝,字迹有些模糊。但兰江拿到手里,看着上面记载的些许点点滴滴,依然很清晰地给记者讲起种植的故事。


为了让更多人学会技术,他自掏腰包买了台油印机,把口诀和自己总结的经验印成“口袋书”,挨家挨户送到社员手上;每月20天,他穿梭在12个生产队的果园里,办起“林间课堂”,手把手教大家剪枝,对着生病的果树讲解防治办法。村民孙中林刚开始种梨橙时,果树总闹病虫害,急得团团转,兰江知道后,连续一周天天往他的果园跑,仔细查看叶片、果实,最后开出“药方”,还陪着他一起喷药、施肥,直到果树恢复生机。


在他的带动下,200多户果农自发组建了技术服务队,谁家的果树出了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抱团取暖找销路,形成了“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市场共拓”的产业共同体。


梨橙挂果后,销售又成了难题。兰江就挑着梨橙,徒步跑遍周边集市进行售卖。时间久了,也吸引了一些水果商,慢慢就有了订单。渐渐地,新屋坪队队建起了集体果园,户户有了“家庭果林”,人人都成了种植能手。


耄耋之年仍坚守

让精神火种代代传


如今,兰江已经79岁,头发早已花白,背也有些驼了。因为年事已高,常年需要人照顾,他搬去和小女儿在镇上同住,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那些梨橙树和种梨橙的乡亲们。他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种植户的联系方式,铃声一响,多半是果农来问技术问题的,每次他都耐心解答,实在电话里解决不了的,他就拄着拐杖到果园基地“问诊把脉”。


“那些果园都是我的心血啊。看到它们挂果,比吃什么都甜。”当年他带回的40株梨橙苗,如今已发展成1.34万亩的优质梨橙基地,年产梨橙上亿斤,4200多户果农因此增收,282户贫困户脱了贫,3个贫困村靠梨橙产业整村摘帽。曾经的荒山坡,如今春天繁花似锦,秋天硕果累累,成了“春赏花、秋采果”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要让梨橙树永远结果子,先要让人才树不断发新芽。”这是兰江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此,他首创“土专家”培养计划,通过“林间比武”选出32名青年骨干,搞起“1+5”传帮带,让老手艺人带新徒弟;他创办“农民夜校”,累计培训800多名技术能手;还牵头制定《梨橙标准化生产规程》,把自己半辈子的经验变成了能复制、能推广的技术标准。


从青丝到白发,17000多个日日夜夜,兰江给家乡留下了一片“绿色银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所谓伟大,不过是平凡人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所谓初心,就是把乡亲们的期盼扛在肩上,一扛就是一辈子。


兰江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在巴渝大地的梨橙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他结出的不仅是甜蜜的梨橙,更是激励后人接续奋斗的精神火种,这种新时代劳模精神生动写照,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作  者:方柳卜

编  辑:夏朝燕  

编  审:林雪琴  

副总编:周国勇 

总  编:周雄兵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乡村振兴 富民惠民 丰都艺韵 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书写文化强县新篇章 今日关注
丰都微信公众号
“看丰都”客户端